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2 posters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颜斶说齐王
选自《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乎,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
(1)本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郡。田姓,名辟疆,公元前319年至前301年在位。颜斶[chù]:齐国的隐士。
(2)慕势:贪慕权贵。
(3)趋士:接近士人。
(4)与:与其,连词。与下句“不如”连用,表示选择两件事物时的舍弃的一面。
(5)去:到,距离。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人,即展禽,字季,因其居于“柳下”,故称柳下季。死后私谥曰惠,又称柳下惠。垄:坟墓。樵采:打柴。
(6)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7)取病:取辱。
(8)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此处是说食物丰盛。
(9)丽都:风度翩翩并用,指华美艳丽。
(10)太璞:未经雕琢的玉,此兼喻事物的天然本性。
(11)鄙野:郊外之地。
(12)推选:推举选任。禄:给予俸禄,此指援军以官职。
(13)尊遂:尊崇显达。
(14)晚食以当肉:谓饥而后食。其味与食肉相同。
(15)安步以当车:缓缓步行,当做坐车。
(16)虞:通“娱”,快乐。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17)归真反璞:谓归返于原始的淳朴本真的状态。
选自《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乎,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
(1)本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郡。田姓,名辟疆,公元前319年至前301年在位。颜斶[chù]:齐国的隐士。
(2)慕势:贪慕权贵。
(3)趋士:接近士人。
(4)与:与其,连词。与下句“不如”连用,表示选择两件事物时的舍弃的一面。
(5)去:到,距离。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人,即展禽,字季,因其居于“柳下”,故称柳下季。死后私谥曰惠,又称柳下惠。垄:坟墓。樵采:打柴。
(6)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话,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如今发号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我的主要意见已经说了,希望您允许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乡。”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7)取病:取辱。
(8)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此处是说食物丰盛。
(9)丽都:风度翩翩并用,指华美艳丽。
(10)太璞:未经雕琢的玉,此兼喻事物的天然本性。
(11)鄙野:郊外之地。
(12)推选:推举选任。禄:给予俸禄,此指援军以官职。
(13)尊遂:尊崇显达。
(14)晚食以当肉:谓饥而后食。其味与食肉相同。
(15)安步以当车:缓缓步行,当做坐车。
(16)虞:通“娱”,快乐。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了,他舍弃功、名、利、禄,辞王而归,回到本乡,恢复他本来是老百姓的面目,这样终身不受侮辱。)
(17)归真反璞:谓归返于原始的淳朴本真的状态。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冯谖客孟尝君
选自《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冯谖[xuān]:孟尝君的门客。
(2)属[zhǔ]:嘱托。孟尝群:战国时齐国人,姓田名文。其父田婴曾任齐相,受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余里),田文为田婴庶子,因其负责接待宾客。享誉诸侯,诸侯请以田文为嗣,田婴许之,代立于薛,号孟尝君,时任齐相,有众多门客。
(3)草具:粗劣的饮食。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4)长铗[jiá]:犹谓长剑。一说铗指剑把。
(5)比:比照,仿效。《战国策》吴师道注引《列士传》云:“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本句一本作“比门下之鱼客”。
(6)驾:把车套在马身上,此指置备车马。
(7)揭:高举。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赴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群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8)记:公牍、文告。
(9)计会:会计,计算。
(10)责:“债”的本字。
(11)署:署名,签字。
(12)负:抱愧,对不起。
(13)谢:道歉。
(14)是:此,代指齐相担负的国家事务。
(15)愦[kuì]:混乱。忧:有关国事的忧虑。
(16)懧[nuò]:同“懦”,软弱。
(17)开罪:得罪,冒犯。
(18)约车:套车,整理车辆。约,约束,捆扎。治装:整理行装。
(19)券契:契据。古时常用竹木等刻成,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凭信,称之为合券。
(20)赴:前往。此指来到债民前面。矫命:假托受孟尝君之命。
(21)厩:马房。
(22)下陈:此指位于堂下的庭中。古时歌舞,奏乐在堂(台阶之上),舞者在庭(台阶之下)。陈本指由堂到门之路,因其经过庭中,可以代指庭;因在阶下,故可称“下陈”。
(23)以:惟,仅。
(24)拊:同“抚”。子:通“慈”。
(25)贾利:求取利益。之:代指薛地之民。
(26)不说[yuè]:不高兴。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27)期[qī]年:一整年。
(28)齐王:此指齐惽王田地。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29)梁:即战国时的魏国。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亦称魏国为梁国。
(30)梁王:此指魏襄王。
(31)上位:此指相位。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沉子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32)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多以年高有德者担任。赍[jī]:奉送。
(33)文车:具有彩绘的马车。驷:古代一车套四匹马,称之为“一驷”。
(34)服剑:佩剑。
(35)被:蒙受,遭受。宗庙之祟:祖先神做出的种种祸害。
(36)不足为:不足以作为,谓不值得辅助。
(37)姑:姑且,暂且。反:返。
(38)先王之祭器:祭祀先王时所陈设的鼎尊等各种器具。
(39)孟尝君与齐惽王为同一宗族,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修建田氏宗庙。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40)纤介:细微。
选自《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冯谖[xuān]:孟尝君的门客。
(2)属[zhǔ]:嘱托。孟尝群:战国时齐国人,姓田名文。其父田婴曾任齐相,受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余里),田文为田婴庶子,因其负责接待宾客。享誉诸侯,诸侯请以田文为嗣,田婴许之,代立于薛,号孟尝君,时任齐相,有众多门客。
(3)草具:粗劣的饮食。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4)长铗[jiá]:犹谓长剑。一说铗指剑把。
(5)比:比照,仿效。《战国策》吴师道注引《列士传》云:“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本句一本作“比门下之鱼客”。
(6)驾:把车套在马身上,此指置备车马。
(7)揭:高举。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赴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群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8)记:公牍、文告。
(9)计会:会计,计算。
(10)责:“债”的本字。
(11)署:署名,签字。
(12)负:抱愧,对不起。
(13)谢:道歉。
(14)是:此,代指齐相担负的国家事务。
(15)愦[kuì]:混乱。忧:有关国事的忧虑。
(16)懧[nuò]:同“懦”,软弱。
(17)开罪:得罪,冒犯。
(18)约车:套车,整理车辆。约,约束,捆扎。治装:整理行装。
(19)券契:契据。古时常用竹木等刻成,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凭信,称之为合券。
(20)赴:前往。此指来到债民前面。矫命:假托受孟尝君之命。
(21)厩:马房。
(22)下陈:此指位于堂下的庭中。古时歌舞,奏乐在堂(台阶之上),舞者在庭(台阶之下)。陈本指由堂到门之路,因其经过庭中,可以代指庭;因在阶下,故可称“下陈”。
(23)以:惟,仅。
(24)拊:同“抚”。子:通“慈”。
(25)贾利:求取利益。之:代指薛地之民。
(26)不说[yuè]:不高兴。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27)期[qī]年:一整年。
(28)齐王:此指齐惽王田地。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29)梁:即战国时的魏国。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亦称魏国为梁国。
(30)梁王:此指魏襄王。
(31)上位:此指相位。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沉子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32)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多以年高有德者担任。赍[jī]:奉送。
(33)文车:具有彩绘的马车。驷:古代一车套四匹马,称之为“一驷”。
(34)服剑:佩剑。
(35)被:蒙受,遭受。宗庙之祟:祖先神做出的种种祸害。
(36)不足为:不足以作为,谓不值得辅助。
(37)姑:姑且,暂且。反:返。
(38)先王之祭器:祭祀先王时所陈设的鼎尊等各种器具。
(39)孟尝君与齐惽王为同一宗族,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修建田氏宗庙。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40)纤介:细微。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赵威后问齐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王:指战国时的齐王田建(据郭人民《战国策校注系年》。问:聘问,此为诸侯国之间的遣使访问。赵威后:指战国时赵国的孝威太后,为惠文王夫人,孝成王之母。时孝成王年幼,赵威太后主政。
(2)书未发:谓齐王的书信尚未开启。
(3)岁:年景,一年的农业收获。恙:忧虑。
(4)不说[yuè]:不高兴。
(5)本句是说:按照旧例有所询问,是舍弃根本而询问末节吗?故,旧例。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食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6)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复姓钟离,其名不详。
(7)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8)衣[yì]:拿衣服给人穿。
(9)不业:谓不让他做官而成就其功业。
(10)叶 [shè]阳子:齐国处士,复姓叶阳,其名不详。
(11)哀:可怜。鳏寡:古以无妻曰鳏,无夫曰寡。
(12)振:救济,赈济。
(13)息:生,谓使民众得到起码的生存条件而生活下去。
(14)北宫:复姓。北宫婴儿子,为齐国有名的孝女。
(15)环瑱[tiàn]:两种玉制耳环。环,耳环;瑱,冠冕上的塞耳之玉。此代指女性各种装饰品。
(16)出:归。
(17)不朝:谓不能上朝。古代受有封号的命妇方能上朝,此指未赐封号。
(18)子万民:把万民当做子女。
(19)於陵子仲:齐国隐士,复姓於陵,名子仲。
(20)索:求。
选自《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王:指战国时的齐王田建(据郭人民《战国策校注系年》。问:聘问,此为诸侯国之间的遣使访问。赵威后:指战国时赵国的孝威太后,为惠文王夫人,孝成王之母。时孝成王年幼,赵威太后主政。
(2)书未发:谓齐王的书信尚未开启。
(3)岁:年景,一年的农业收获。恙:忧虑。
(4)不说[yuè]:不高兴。
(5)本句是说:按照旧例有所询问,是舍弃根本而询问末节吗?故,旧例。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食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6)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复姓钟离,其名不详。
(7)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8)衣[yì]:拿衣服给人穿。
(9)不业:谓不让他做官而成就其功业。
(10)叶 [shè]阳子:齐国处士,复姓叶阳,其名不详。
(11)哀:可怜。鳏寡:古以无妻曰鳏,无夫曰寡。
(12)振:救济,赈济。
(13)息:生,谓使民众得到起码的生存条件而生活下去。
(14)北宫:复姓。北宫婴儿子,为齐国有名的孝女。
(15)环瑱[tiàn]:两种玉制耳环。环,耳环;瑱,冠冕上的塞耳之玉。此代指女性各种装饰品。
(16)出:归。
(17)不朝:谓不能上朝。古代受有封号的命妇方能上朝,此指未赐封号。
(18)子万民:把万民当做子女。
(19)於陵子仲:齐国隐士,复姓於陵,名子仲。
(20)索:求。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庄辛论幸臣
选自《国策》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1)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楚襄王崇信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四位幸佞之臣,淫逸侈靡,荒于国事,结果,秦“举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襄王后悔此前未听庄辛的劝谏,命人征召庄辛,询问应变之策,庄辛阐发了以下这番论述。庄辛的谈话对楚襄王震动很大,襄王封庄辛为阳陵君。庄辛“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名辛。幸臣:得宠的臣子。鄙语:俗语。
(2)今楚国虽小:是就当时秦国侵占楚国鄢、郢、巫等地之后的疆域而言。
(3)绝长续短:指估算某处地域之前的截长补短的整合工作。古人习惯称某处方圆多少里,所以需要这种整合。
(4)以:有。特:仅,只。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捉食蚊、虻,仰头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绳上,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给蚂蚁吃了。)
(5)蜻蛉:蜻蜓的别名。
(6)虻:虫名,种类很多,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畜的血液。
(7)调饴胶丝:谓调好糖浆,涂在丝绳结成的网上。饴,糖浆。胶,此用为动词,意为把胶涂在……上。
(8)仞:古代长度单位,合当时的七尺(一说为八尺)。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公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夕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蜻蜓的事还是其中的小事啊,黄雀也是这样。向下啄食米粒,向上栖息在树上,展翅奋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王孙公子,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拉紧弓弦,要在很高的地方射击它,正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标。白天还在树上游玩,晚上被人加上酸醎的作料做成菜肴了。顷刻间就落到了公子手里。)
(9)因是以:意为如同这(蜻蛉)一样啊。因,犹,如同;以:巳,句尾语气词。
(10)噣[zhuó]:古同“啄”。
(11)类:当从别本改为“颈”。招:靶子。
(12)倏忽:顷刻,指极短的时间。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于大沼,俯噣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黄雀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天鹅也是这样。它在江、海遨游,在大水池边停留休息,低头啄食水中的鰋、鲤,抬头吃菱角和水草,举起它的翅膀,驾着清风,在空中安详高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石制的箭头和黑弓,整治他系有生丝线的箭,要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射击它,它带着锐利的青石做成的箭头,拖着箭上的细丝绳,在清风中翻转了一下身子就掉下来了。因此,白天在江湖中遨游,晚上就放在鼎鼐中烹调了。)
(13)黄鹄:鸿雁一类的水鸟名,一说为天鹅。
(14)淹:停留,休息。沼:池沼。
(15)啮:咬,嚼食。菱:水草名。果实有硬壳,俗称菱角。衡:同“蘅”,草名,又称杜蘅、杜衡,多生长在沼泽或水边。
(16)翮[hé]:鸟羽的茎。鸟翅一般有六根粗壮羽毛,所以又以“六翮”代指翅膀。
(17)碆[bō]:石箭头。卢:黑色弓。
(18)矰繳[zēng zhuó]:系有丝绳的短箭。矰:短箭;繳:生丝绳。
(19)被:蒙受,遭受。礛[jiàn]磻:锐利的箭头。磻,锐利,锋利,同“碆”。
(20)抎[yǔn]:陨坠。
(21)鼐:大鼎。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天鹅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蔡灵侯也是这样。他南游高丘,北登巫山,在茹溪河畔饮马,吃湘江的鲜鱼。他左手抱着年轻的爱妾,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起奔驰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可是没想到子发正从楚王那里接受了攻打蔡国的命令,最后他自己被红绳拴上去见楚王。)
(22)蔡灵侯:当从姚宏本《战国策》改为“蔡圣侯”。蔡圣侯,战国时高蔡国的君主。参见注(28)“高蔡”条。
(23)高陂[bēi]:高坡。似指湖南省武陵山、雪峰山一带的山地。
(24)陵:登上。巫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25)茹溪:巫山之溪,俗谓之小溪。
(26)湘波:犹谓湘江。主要流经湖南省。
(27)滗女:受宠爱的姬妾。
(28)高蔡:战国时的蛮越之国。莽夫境在今湖南省澧县北至四川巫同一带,为楚国的西邻。
(29)子发:战国时楚将。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事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蔡灵侯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奔驰在云梦的路上,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内,而把自己驱逐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外了。”)
(30)州侯、夏侯:均为楚襄王的宏臣,姓名不详。
(31)辇从:同车的随从。鄢陵君、寿陵君:均为楚襄王的宏臣,姓名不详。
(32)饭:食。封禄之粟:从封邑收取的粮食。
(33)方府:楚国国家的库藏名。
(34)云梦:即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南,古属楚国,现已干涸。
(35)穣侯:秦相魏冉。秦王:秦昭襄王。
(36)填:满,此指布满军队。黾[méng]塞:又称黾隘塞、黾阨塞,战国时楚国要塞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县西。
(37)投:扔,此指驱逐。时楚襄王逃避秦兵于城阳,城阳在黾塞东北,故云“黾塞之外”。
选自《国策》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1)本文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楚襄王崇信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四位幸佞之臣,淫逸侈靡,荒于国事,结果,秦“举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襄王后悔此前未听庄辛的劝谏,命人征召庄辛,询问应变之策,庄辛阐发了以下这番论述。庄辛的谈话对楚襄王震动很大,襄王封庄辛为阳陵君。庄辛“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名辛。幸臣:得宠的臣子。鄙语:俗语。
(2)今楚国虽小:是就当时秦国侵占楚国鄢、郢、巫等地之后的疆域而言。
(3)绝长续短:指估算某处地域之前的截长补短的整合工作。古人习惯称某处方圆多少里,所以需要这种整合。
(4)以:有。特:仅,只。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捉食蚊、虻,仰头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绳上,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给蚂蚁吃了。)
(5)蜻蛉:蜻蜓的别名。
(6)虻:虫名,种类很多,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畜的血液。
(7)调饴胶丝:谓调好糖浆,涂在丝绳结成的网上。饴,糖浆。胶,此用为动词,意为把胶涂在……上。
(8)仞:古代长度单位,合当时的七尺(一说为八尺)。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公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夕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蜻蜓的事还是其中的小事啊,黄雀也是这样。向下啄食米粒,向上栖息在树上,展翅奋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王孙公子,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拉紧弓弦,要在很高的地方射击它,正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标。白天还在树上游玩,晚上被人加上酸醎的作料做成菜肴了。顷刻间就落到了公子手里。)
(9)因是以:意为如同这(蜻蛉)一样啊。因,犹,如同;以:巳,句尾语气词。
(10)噣[zhuó]:古同“啄”。
(11)类:当从别本改为“颈”。招:靶子。
(12)倏忽:顷刻,指极短的时间。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于大沼,俯噣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黄雀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天鹅也是这样。它在江、海遨游,在大水池边停留休息,低头啄食水中的鰋、鲤,抬头吃菱角和水草,举起它的翅膀,驾着清风,在空中安详高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石制的箭头和黑弓,整治他系有生丝线的箭,要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射击它,它带着锐利的青石做成的箭头,拖着箭上的细丝绳,在清风中翻转了一下身子就掉下来了。因此,白天在江湖中遨游,晚上就放在鼎鼐中烹调了。)
(13)黄鹄:鸿雁一类的水鸟名,一说为天鹅。
(14)淹:停留,休息。沼:池沼。
(15)啮:咬,嚼食。菱:水草名。果实有硬壳,俗称菱角。衡:同“蘅”,草名,又称杜蘅、杜衡,多生长在沼泽或水边。
(16)翮[hé]:鸟羽的茎。鸟翅一般有六根粗壮羽毛,所以又以“六翮”代指翅膀。
(17)碆[bō]:石箭头。卢:黑色弓。
(18)矰繳[zēng zhuó]:系有丝绳的短箭。矰:短箭;繳:生丝绳。
(19)被:蒙受,遭受。礛[jiàn]磻:锐利的箭头。磻,锐利,锋利,同“碆”。
(20)抎[yǔn]:陨坠。
(21)鼐:大鼎。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天鹅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蔡灵侯也是这样。他南游高丘,北登巫山,在茹溪河畔饮马,吃湘江的鲜鱼。他左手抱着年轻的爱妾,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起奔驰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可是没想到子发正从楚王那里接受了攻打蔡国的命令,最后他自己被红绳拴上去见楚王。)
(22)蔡灵侯:当从姚宏本《战国策》改为“蔡圣侯”。蔡圣侯,战国时高蔡国的君主。参见注(28)“高蔡”条。
(23)高陂[bēi]:高坡。似指湖南省武陵山、雪峰山一带的山地。
(24)陵:登上。巫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25)茹溪:巫山之溪,俗谓之小溪。
(26)湘波:犹谓湘江。主要流经湖南省。
(27)滗女:受宠爱的姬妾。
(28)高蔡:战国时的蛮越之国。莽夫境在今湖南省澧县北至四川巫同一带,为楚国的西邻。
(29)子发:战国时楚将。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事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蔡灵侯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奔驰在云梦的路上,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内,而把自己驱逐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外了。”)
(30)州侯、夏侯:均为楚襄王的宏臣,姓名不详。
(31)辇从:同车的随从。鄢陵君、寿陵君:均为楚襄王的宏臣,姓名不详。
(32)饭:食。封禄之粟:从封邑收取的粮食。
(33)方府:楚国国家的库藏名。
(34)云梦:即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南,古属楚国,现已干涸。
(35)穣侯:秦相魏冉。秦王:秦昭襄王。
(36)填:满,此指布满军队。黾[méng]塞:又称黾隘塞、黾阨塞,战国时楚国要塞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县西。
(37)投:扔,此指驱逐。时楚襄王逃避秦兵于城阳,城阳在黾塞东北,故云“黾塞之外”。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触龙说赵太后
选自《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1)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即赵威后。新用事:谓刚刚执掌朝政。时为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君子位,国政由其母赵太后执掌。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孝成王之弟。质:人质。
(3)老妇:赵太后自称,时年六十岁左右。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帅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4)左师:官名。触龙:人名,事迹不详。
(5)揖:当改为“胥”。胥:等待。
(6)徐趋:慢慢地用小碎步走上前来。“趋”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小碎步疾行表示敬意。此时触龙已经年老,且为了缓和气氛,故而有意“徐趋”。
(7)谢:道歉。
(8)曾:乃,则。
(9)郄[xì]:疲劳。
(10)望见:犹谒见。
(11)辇:人拉的车。
(12)得无:犹言岂不、能不。
(13)鬻[zhōu]:同“粥”。
(14)殊:极,甚。
(15)益:稍。少益,亦作稍益,益亦稍也。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16)贱息:贱子。
(17)黑衣:当时赵国王宫宿卫常穿黑衣,此代指宫廷侍卫。
(18)没[mò]死:冒死,冒着死罪。
(19)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
(20)媪[ǎo]:老妇人的通称。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21)踵:脚后跟,亦代指脚。
(22)哀:通“爱”,怜爱。
(23)古代女子嫁到别国为国君的后妃。只有被废黜或该国灭亡,才能返回本国。赵太后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故祈祷女儿“必勿使反”。反,同“返”。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子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24)三世:三代。此指赵孝成王、惠文王、武灵王三代。
(25)赵之为赵:即赵氏之有赵国之意,谓赵氏由有家的大夫成为有国的诸侯。为,有。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赵的第一位国君是赵烈侯。
(26)“王”应作“主”。
(27)微:非。
(28)“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是当然的一句熟语名言,意谓做某件事情的不良影响,就其近身来说,会祸及己身;就其远者来说,会殃及子孙。
(29)奉:通“俸”,俸禄。
(30)重器:金玉钟鼎等贵重器物。
(31)膏腴之地:肥沃的土地。
(32)山陵崩:喻国君死亡,此谓赵太后。
(33)恣君之所使之:意谓“任凭你怎样支使他”。所,何。
(34)约:置办配备。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35)子义:赵国的贤士。
选自《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1)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即赵威后。新用事:谓刚刚执掌朝政。时为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君子位,国政由其母赵太后执掌。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孝成王之弟。质:人质。
(3)老妇:赵太后自称,时年六十岁左右。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帅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4)左师:官名。触龙:人名,事迹不详。
(5)揖:当改为“胥”。胥:等待。
(6)徐趋:慢慢地用小碎步走上前来。“趋”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以小碎步疾行表示敬意。此时触龙已经年老,且为了缓和气氛,故而有意“徐趋”。
(7)谢:道歉。
(8)曾:乃,则。
(9)郄[xì]:疲劳。
(10)望见:犹谒见。
(11)辇:人拉的车。
(12)得无:犹言岂不、能不。
(13)鬻[zhōu]:同“粥”。
(14)殊:极,甚。
(15)益:稍。少益,亦作稍益,益亦稍也。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16)贱息:贱子。
(17)黑衣:当时赵国王宫宿卫常穿黑衣,此代指宫廷侍卫。
(18)没[mò]死:冒死,冒着死罪。
(19)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
(20)媪[ǎo]:老妇人的通称。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21)踵:脚后跟,亦代指脚。
(22)哀:通“爱”,怜爱。
(23)古代女子嫁到别国为国君的后妃。只有被废黜或该国灭亡,才能返回本国。赵太后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故祈祷女儿“必勿使反”。反,同“返”。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子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24)三世:三代。此指赵孝成王、惠文王、武灵王三代。
(25)赵之为赵:即赵氏之有赵国之意,谓赵氏由有家的大夫成为有国的诸侯。为,有。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赵的第一位国君是赵烈侯。
(26)“王”应作“主”。
(27)微:非。
(28)“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是当然的一句熟语名言,意谓做某件事情的不良影响,就其近身来说,会祸及己身;就其远者来说,会殃及子孙。
(29)奉:通“俸”,俸禄。
(30)重器:金玉钟鼎等贵重器物。
(31)膏腴之地:肥沃的土地。
(32)山陵崩:喻国君死亡,此谓赵太后。
(33)恣君之所使之:意谓“任凭你怎样支使他”。所,何。
(34)约:置办配备。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35)子义:赵国的贤士。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鲁仲连义不帝秦
选自《国策》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
(1)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据《史记·秦本记》与《史记·赵世家》,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将王陵围攻邯郸历时十七个月。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
(2)魏安釐[xī]王:魏国国君。晋鄙:魏将。
(3)荡[tāng]阴:战国时魏邑名,故城在河南省汤阴县西南,北距赵魏边境约40公里,北距邯郸约80公里。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益弱,方今惟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4)客将军:谓客籍将军,他国人在本国担任将军之职,称之为客将军。辛垣衍:人名,姓辛垣,名衍。间入:从偏僻的小路(间道)潜入。
(5)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孝成王之叔,名胜,封于平原邑,故号平原君,惠文王与孝成王时任赵相。赵王:赵孝成王。
(6)齐闵王:齐国君主。公元前288年,齐闵王与秦昭王相约同时称帝,昭王为西帝,闵王为东帝。后来齐闵王听从苏代劝告,废去帝号,秦昭王只好随之废去帝号,二人把帝的称号归还于周天子。
(7)今齐闵王益弱:本句当理解为“今齐闵王益弱于闵王”,即今天的齐国比齐闵王时代更加衰弱。此时齐国的君主是齐闵王之孙齐王建。
(8)诚:假如。秦昭王:秦国君主,此时已在位57年以上。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使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主。”
(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进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9)鲁仲连:姓鲁,名仲连,亦称鲁连、鲁仲子,齐国高士。
(10)“百万之众折于外”指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于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大败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事。
(11)梁客:指魏使辛垣衍。时魏都大梁,故称魏为梁。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国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于是平原君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辛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辛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却一言不发。辛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齐、楚两国本来就帮助赵国了。”辛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辛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 ’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12)玉貌:对人容颜的敬称。
(13)鲍焦:春秋时的隐士。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世人不理解鲍焦重名节轻生命的耿介情怀,认为他“抱木立枯”,死得不从容。
(14)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如今众人不理解(我为何留在邯郸),那么(我与鲍焦)成为相同之人了。
(15)上首功:崇尚以斩获敌方首级计功。
(16)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秦国统治者用权诈的手法役使士卒,用对待俘虏的方式役使其人民。
(17)肆志:随心遂意。
(18)过:过错。此用为动词,指运用错误的手法。遂正于天下:谓施行其政令于天下。遂,动词,施行,完成。正,通“政”。
(19)请[qíng]:通“情”,的确。认:认为。
(20)恶[wū]:何,怎么。
(21)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君主,姓田,名婴齐,公元前356年即位,在位37年。尝:曾经。
(22)周烈王:战国时的周天子,卒于公元前369年,其时齐威王尚未即位。
(23)周怒:此指周烈王之弟周显王发怒。
(24)赴:通“讣”,报丧。
(25)天崩地坼[chè]:天塌地裂,喻天子死亡。
(26)天子:指周显王。下席:谓屈尊睡草苫以守丧。
(27)斫[zhuó]:砍杀。
(28)叱嗟[chì jué]:怒斥声。
(29)而:通“尔”,你。
(30)不忍其求:谓不能忍受周显王的苟求。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说,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辛垣衍说:“是。”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31)烹醢[hǎi]:古代的二种酷刑。烹是将人煮死,醢是将人剁成肉酱。
(32)怏[yàng]然:郁郁不乐的样子。说:同“悦”。
(33)固:鄙陋,无知。
(34)鬼侯:殷商时诸侯,鬼侯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鄂侯:殷商时诸侯,鄂侯城在今河南省沁阳县邗城。文王:即周文王。
(35)纣:殷纣王,殷商的末代君主,以淫逸残暴著称。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
(36)子:女儿。好:容貌美丽。
(37)辨:通“辩”,争辩,辩解。疾:急切,激扬。
(38)脯[fǔ]:古代酷刑之一,把人制成肉干。
(39)喟然:叹息貌。
(40)牖[yǒu]里: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库:监狱。
(41)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为什么梁王和秦王都称帝王,而梁王最终走向被做成肉干肉酱的境地呢?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而听退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齐湣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国君?’鲁国官员们说:‘我们打算用于副太牢的礼仪接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按照哪来的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齐湣王想入境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枢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国君生前不能够好好地侍奉,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备地助成丧仪,然而想要在邹、鲁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终于拒绝齐湣王入境。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
(42)夷维子:齐国人,盖居于莱夷维邑(今山东省潍县),而以邑为氏。子,男子的美称。策,为祭品中的最高等级。
(43)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为祭品中的最高等级。
(44)彼:犹“夫”,发语词。
(45)纳:交纳。筦[guǎn]键:钥匙和锁。
(46)摄衽:提起衣襟。抱几:抱持几案。
(47)而听退朝:意为诸侯要等天子吃过饭,才能退回去处理政务。
(48)投其钥:谓把城门锁上,钥匙放到别处。
(49)薛:周代国名,任姓,被齐所灭,故城在今同东省滕县东南。
(50)假涂:借道。邹:周代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
(51)孤:古时君、父死,臣、子称孤。
(52)倍殡柩:谓把灵柩的方位调整为相反的位置,即改为居南朝北,以便天子南面而吊。倍,通“背”。殡柩:入殓而未葬的灵柩。
(53)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邹鲁之君活的时候并未得到其臣的侍奉供养,死后也未享受把珠玉等物纳于口中的礼遇。饭含,为古丧礼的内容之一,把珠、玉、贝、米等物置于死者之口。
(54)其:代指秦王。
(55)三晋:指韩、赵、魏三国。韩氏、赵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将为国,教育称。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子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妄,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56)无已:谓秦欲望无止境。
(57)子女:此专指女子。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于是,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58)公子无忌:即信陵君,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用侯嬴计,使如姬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救赵退秦。
(59)引:退避。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选自《国策》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
(1)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据《史记·秦本记》与《史记·赵世家》,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将王陵围攻邯郸历时十七个月。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
(2)魏安釐[xī]王:魏国国君。晋鄙:魏将。
(3)荡[tāng]阴:战国时魏邑名,故城在河南省汤阴县西南,北距赵魏边境约40公里,北距邯郸约80公里。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闵王益弱,方今惟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4)客将军:谓客籍将军,他国人在本国担任将军之职,称之为客将军。辛垣衍:人名,姓辛垣,名衍。间入:从偏僻的小路(间道)潜入。
(5)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孝成王之叔,名胜,封于平原邑,故号平原君,惠文王与孝成王时任赵相。赵王:赵孝成王。
(6)齐闵王:齐国君主。公元前288年,齐闵王与秦昭王相约同时称帝,昭王为西帝,闵王为东帝。后来齐闵王听从苏代劝告,废去帝号,秦昭王只好随之废去帝号,二人把帝的称号归还于周天子。
(7)今齐闵王益弱:本句当理解为“今齐闵王益弱于闵王”,即今天的齐国比齐闵王时代更加衰弱。此时齐国的君主是齐闵王之孙齐王建。
(8)诚:假如。秦昭王:秦国君主,此时已在位57年以上。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使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主。”
(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进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9)鲁仲连:姓鲁,名仲连,亦称鲁连、鲁仲子,齐国高士。
(10)“百万之众折于外”指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于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大败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事。
(11)梁客:指魏使辛垣衍。时魏都大梁,故称魏为梁。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国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于是平原君见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辛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辛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却一言不发。辛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齐、楚两国本来就帮助赵国了。”辛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辛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说: ‘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个婢女呢! ’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12)玉貌:对人容颜的敬称。
(13)鲍焦:春秋时的隐士。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世人不理解鲍焦重名节轻生命的耿介情怀,认为他“抱木立枯”,死得不从容。
(14)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如今众人不理解(我为何留在邯郸),那么(我与鲍焦)成为相同之人了。
(15)上首功:崇尚以斩获敌方首级计功。
(16)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秦国统治者用权诈的手法役使士卒,用对待俘虏的方式役使其人民。
(17)肆志:随心遂意。
(18)过:过错。此用为动词,指运用错误的手法。遂正于天下:谓施行其政令于天下。遂,动词,施行,完成。正,通“政”。
(19)请[qíng]:通“情”,的确。认:认为。
(20)恶[wū]:何,怎么。
(21)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君主,姓田,名婴齐,公元前356年即位,在位37年。尝:曾经。
(22)周烈王:战国时的周天子,卒于公元前369年,其时齐威王尚未即位。
(23)周怒:此指周烈王之弟周显王发怒。
(24)赴:通“讣”,报丧。
(25)天崩地坼[chè]:天塌地裂,喻天子死亡。
(26)天子:指周显王。下席:谓屈尊睡草苫以守丧。
(27)斫[zhuó]:砍杀。
(28)叱嗟[chì jué]:怒斥声。
(29)而:通“尔”,你。
(30)不忍其求:谓不能忍受周显王的苟求。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说,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辛垣衍说:“是。”鲁仲连说:“那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31)烹醢[hǎi]:古代的二种酷刑。烹是将人煮死,醢是将人剁成肉酱。
(32)怏[yàng]然:郁郁不乐的样子。说:同“悦”。
(33)固:鄙陋,无知。
(34)鬼侯:殷商时诸侯,鬼侯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鄂侯:殷商时诸侯,鄂侯城在今河南省沁阳县邗城。文王:即周文王。
(35)纣:殷纣王,殷商的末代君主,以淫逸残暴著称。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
(36)子:女儿。好:容貌美丽。
(37)辨:通“辩”,争辩,辩解。疾:急切,激扬。
(38)脯[fǔ]:古代酷刑之一,把人制成肉干。
(39)喟然:叹息貌。
(40)牖[yǒu]里: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库:监狱。
(41)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为什么梁王和秦王都称帝王,而梁王最终走向被做成肉干肉酱的境地呢?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而听退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齐湣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国君?’鲁国官员们说:‘我们打算用于副太牢的礼仪接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按照哪来的礼仪接待我们国君,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例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不能进入鲁国,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齐湣王想入境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枢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臣子,国君生前不能够好好地侍奉,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备地助成丧仪,然而想要在邹、鲁行天子之礼,邹、鲁的臣子们终于拒绝齐湣王入境。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
(42)夷维子:齐国人,盖居于莱夷维邑(今山东省潍县),而以邑为氏。子,男子的美称。策,为祭品中的最高等级。
(43)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为祭品中的最高等级。
(44)彼:犹“夫”,发语词。
(45)纳:交纳。筦[guǎn]键:钥匙和锁。
(46)摄衽:提起衣襟。抱几:抱持几案。
(47)而听退朝:意为诸侯要等天子吃过饭,才能退回去处理政务。
(48)投其钥:谓把城门锁上,钥匙放到别处。
(49)薛:周代国名,任姓,被齐所灭,故城在今同东省滕县东南。
(50)假涂:借道。邹:周代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
(51)孤:古时君、父死,臣、子称孤。
(52)倍殡柩:谓把灵柩的方位调整为相反的位置,即改为居南朝北,以便天子南面而吊。倍,通“背”。殡柩:入殓而未葬的灵柩。
(53)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邹鲁之君活的时候并未得到其臣的侍奉供养,死后也未享受把珠玉等物纳于口中的礼遇。饭含,为古丧礼的内容之一,把珠、玉、贝、米等物置于死者之口。
(54)其:代指秦王。
(55)三晋:指韩、赵、魏三国。韩氏、赵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将为国,教育称。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子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妄,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56)无已:谓秦欲望无止境。
(57)子女:此专指女子。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于是,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58)公子无忌:即信陵君,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用侯嬴计,使如姬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救赵退秦。
(59)引:退避。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鲁共公择言
选自《国策》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灸,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当大家喝得高兴时,梁王请鲁共公举杯祝酒。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择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帝尧的女儿叫仪狄酿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俯视下面,徘徊留连,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梁王你而今兼有这四样,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梁王听了,连声称赞说好。)
(1)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王,时魏都大梁,故魏亦称梁。魏婴:史作“魏罃”,即魏惠王。觞:饮酒器,此用为动词,谓请……饮酒。诸侯:此指前来朝会的鲁、宋、卫、郑诸国之君。范台:魏国台观台。
(2)鲁君:鲁共公。举觞:敬酒。
(3)兴:起身。
(4)避席:离开座席。择言:选择合适的语言。
(5)帝女:相传为尧(或舜、禹)之女。仪狄:即帝女之名。
(6)甘:甜美,此用为动词。
(7)旨酒:美酒。
(8)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主,曾为五霸之一。不嗛:不满足,不舒适,此指腹中饥饿导致的不惬意。
(9)易牙:齐桓公幸臣雍巫的字。燔[fán]:急火烧制。灸:慢火烘烤。
(10)五味:甜酸苦辣咸,此泛指各种调味品。
(11)觉:醒。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君主,曾为五霸之一。南之威:亦称“南威”,美女名。
(12)楚王:春秋时的楚昭王(一说是春秋时的楚庄王)。强台:又称荆台、章华台,楚台观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离湖上。崩山:山名,位于强台南面。又称料山、猎山。
(13)彷徨:水名,又曰山名、大泽。
(14)盟:发誓。
(15)陂[bēi]池:池塘,池沼。
(16)主君:指魏惠王。尊:古盛酒器。即“樽”。
(17)白台、闾须:均为美女名。
(18)夹林、兰台:均为魏国范台附近的名胜景观。
(19)相属[zhǔ]:相连,此谓连连称善。
选自《国策》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灸,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当大家喝得高兴时,梁王请鲁共公举杯祝酒。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择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帝尧的女儿叫仪狄酿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俯视下面,徘徊留连,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梁王你而今兼有这四样,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梁王听了,连声称赞说好。)
(1)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王,时魏都大梁,故魏亦称梁。魏婴:史作“魏罃”,即魏惠王。觞:饮酒器,此用为动词,谓请……饮酒。诸侯:此指前来朝会的鲁、宋、卫、郑诸国之君。范台:魏国台观台。
(2)鲁君:鲁共公。举觞:敬酒。
(3)兴:起身。
(4)避席:离开座席。择言:选择合适的语言。
(5)帝女:相传为尧(或舜、禹)之女。仪狄:即帝女之名。
(6)甘:甜美,此用为动词。
(7)旨酒:美酒。
(8)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主,曾为五霸之一。不嗛:不满足,不舒适,此指腹中饥饿导致的不惬意。
(9)易牙:齐桓公幸臣雍巫的字。燔[fán]:急火烧制。灸:慢火烘烤。
(10)五味:甜酸苦辣咸,此泛指各种调味品。
(11)觉:醒。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君主,曾为五霸之一。南之威:亦称“南威”,美女名。
(12)楚王:春秋时的楚昭王(一说是春秋时的楚庄王)。强台:又称荆台、章华台,楚台观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离湖上。崩山:山名,位于强台南面。又称料山、猎山。
(13)彷徨:水名,又曰山名、大泽。
(14)盟:发誓。
(15)陂[bēi]池:池塘,池沼。
(16)主君:指魏惠王。尊:古盛酒器。即“樽”。
(17)白台、闾须:均为美女名。
(18)夹林、兰台:均为魏国范台附近的名胜景观。
(19)相属[zhǔ]:相连,此谓连连称善。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唐雎说信陵君
选自《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在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信陵君杀死晋鄙,夺得军权,领兵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杀死晋鄙,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大恩大德的事啊。现在赵王要亲自到郊外迎接您,在会见赵王的仓促之间,望您千万忘掉自己对赵国的恩德。”信陵君说:“无忌我由衷地领受教诲。”)
(1)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即魏公子无忌。其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之事,见上文《鲁仲连义不帝秦》及其注。
(2)赵王:指赵孝成王。郊迎:出郊迎宾,以示对信陵君的敬重。
(3)唐雎:又作“唐且”,魏国人,时已九十余岁。
(4)卒然:谓时间短暂,即马上就要见到赵王。
选自《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在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信陵君杀死晋鄙,夺得军权,领兵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对信陵君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杀死晋鄙,解救邯郸,击败秦军,保存了赵国,这是大恩大德的事啊。现在赵王要亲自到郊外迎接您,在会见赵王的仓促之间,望您千万忘掉自己对赵国的恩德。”信陵君说:“无忌我由衷地领受教诲。”)
(1)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即魏公子无忌。其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之事,见上文《鲁仲连义不帝秦》及其注。
(2)赵王:指赵孝成王。郊迎:出郊迎宾,以示对信陵君的敬重。
(3)唐雎:又作“唐且”,魏国人,时已九十余岁。
(4)卒然:谓时间短暂,即马上就要见到赵王。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1)本文德生自《战国策·魏策四》。秦王:秦始皇赢政,时秦尚未统一全国而称帝,故仍称秦王。安陵君:魏襄王之弟,其封地在安陵,故称为安陵君的后人。
(2)安陵:魏邑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3)不说[yue4]:不高兴。
(4)前“使”字释为“派遣”,后“使”字释为“出使”。唐雎:又作“唐且”,魏国人,与上文《唐雎说信陵君》的“唐雎”并非一人。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5)秦灭韩:事在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亡魏: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6)错[cu4]意:在意,注意。错,通“措”。
(7)广:增广,扩大。
(8)与[yu2]:语气词,表示疑问。
(9)直:只。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10)怫[fei4]然:愤怒貌。
(11)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12)徒跣[xian3]:光脚,赤足。
(13)抢[qiang1]:冲,撞。
(14)专诸:春秋时吴国勇士。王僚:春秋时吴国君主,名僚。
(15)彗星袭月:彗星袭掩月亮,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既喻专诸手刃王僚动作疾速,又谓专诸之举感动了上天。
(16)聂政:战国时韩国勇士。韩傀[gui1]:韩相,字侠累。
(17)白虹贯日:白色长虹穿日而过。是一种罕见天象。既喻聂政剑法疾速,又谓聂政之举感动了上天。
(18)要离:春秋时吴国勇士。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
(19)苍鹰击于殿上:苍鹰撞击在宫殿之上,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既喻要离剑法疾速,又谓要离之举感动了上天。
(20)休祲[jin4]:泛指上天的吉凶征兆。
(21)将:犹“为”。
(22)缟素:白色丧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3)色挠:脸上表现出屈服的神态。
(24)长跪:直身而跪。由坐姿改为长跪,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庄敬的动作。谢:道歉,认错。
(25)谕:明白,领会。
选自《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1)本文德生自《战国策·魏策四》。秦王:秦始皇赢政,时秦尚未统一全国而称帝,故仍称秦王。安陵君:魏襄王之弟,其封地在安陵,故称为安陵君的后人。
(2)安陵:魏邑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3)不说[yue4]:不高兴。
(4)前“使”字释为“派遣”,后“使”字释为“出使”。唐雎:又作“唐且”,魏国人,与上文《唐雎说信陵君》的“唐雎”并非一人。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5)秦灭韩:事在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亡魏: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6)错[cu4]意:在意,注意。错,通“措”。
(7)广:增广,扩大。
(8)与[yu2]:语气词,表示疑问。
(9)直:只。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10)怫[fei4]然:愤怒貌。
(11)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12)徒跣[xian3]:光脚,赤足。
(13)抢[qiang1]:冲,撞。
(14)专诸:春秋时吴国勇士。王僚:春秋时吴国君主,名僚。
(15)彗星袭月:彗星袭掩月亮,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既喻专诸手刃王僚动作疾速,又谓专诸之举感动了上天。
(16)聂政:战国时韩国勇士。韩傀[gui1]:韩相,字侠累。
(17)白虹贯日:白色长虹穿日而过。是一种罕见天象。既喻聂政剑法疾速,又谓聂政之举感动了上天。
(18)要离:春秋时吴国勇士。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
(19)苍鹰击于殿上:苍鹰撞击在宫殿之上,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既喻要离剑法疾速,又谓要离之举感动了上天。
(20)休祲[jin4]:泛指上天的吉凶征兆。
(21)将:犹“为”。
(22)缟素:白色丧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3)色挠:脸上表现出屈服的神态。
(24)长跪:直身而跪。由坐姿改为长跪,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庄敬的动作。谢:道歉,认错。
(25)谕:明白,领会。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乐毅报燕王书
选自《国策》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刦,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伐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变成了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齐城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派骑刦去代替乐毅当了燕军的统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齐将田单用巧计欺骗了骑刦,终于击败了燕军,并收复了七十座城池来重建齐国。)
(1)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二》。乐毅:战国时赵国人,贤而好兵,燕昭王任其为亚卿、上将军,因伐齐有功,封乐毅以昌国(齐县名,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北),号称昌国君。
(2)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君主。五国:指赵、楚、韩、魏、燕五国。
(3)三城:指聊城、即墨、莒。据《史记·乐毅列传》,未被燕军攻克的只有即墨与莒两座城。
(4)惠王:燕昭王之子。
(5)用:因为,由于。齐:指即墨守将田单。反间:离间敌方内部,使之内讧。
(6)骑刦[jie2]:燕将。
(7)望诸君:乐毅的封号。
(8)田单:齐国田氏宗族之人,燕军围攻即墨时被推举为将军,先行诈降,再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着燕国战败的时候而进攻燕国。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同时也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为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国无不为之震动,我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逝世,寡人刚刚继位,左右大臣就蒙骗寡人做错了事。但我所以派骑刦去接替将军,是因为将军在外辛苦作战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召将军回国暂且休息,并共商国家大事。可是将军听信了流言,误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阂,于是抛开了燕国跑到赵国。如果将军是为了自己打算,当然是未尝不可的,但您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情意呢?”)
(9)让:责备,责问。
(10)谢:道歉,认错。
(11)且计休事:暂且休息,共计国事。
(12)过听:误听他人言语。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说:“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杀身之罪,以致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损害了您的仁义,所以才逃到了赵国。我背着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担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来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作答。
(13)不佞:谦称,犹言不才。
(14)斧质之罪:犹杀身之罪。质通“锧”,古代行刑,置人于砧上,以斧砍之。
(15)数:数落,责备。
(16)侍御者:本指燕惠王的左右之人,此婉转地喻指惠王。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随意把俸禄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授给功高的人;不把官职随意赠给他所喜欢的人,而是让给称职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人的品行来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我以我所学的道理来观察,我认为先王的举止措施是意向高远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着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国的机会,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赏识。承蒙先王破格举用,把我从一般宾客中提拔上来,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与宗族贵戚商计,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17)举错:同“举措”。
(18)假节:持以符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乐毅始以魏昭王使臣的身份谒见燕昭王,受到燕王赏识,委身为臣的。
(19)亚卿:官名,位居上卿之次。
(20)幸: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邱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先王指示我说:‘我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不顾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继承了称霸天下的传统教化,又有屡次战胜诸侯的余威,武备熟练、惯于作战。大王要想进攻它,就一定要联合众多的国家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各国,莫过于和赵国结盟更便当了。再说,齐国的淮北地区及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占领的地方。如果赵国同意与我国结盟,楚、魏一起尽力,四国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就会大败了。’先王说:‘很好。’臣就亲自接受先王的命令,准备好符节,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赵国。待我完成使命归来时,就起兵攻打齐国了。凭着昭昭天理,托赖着先王的威望,齐国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的兴师伐齐就全部归燕国所有了。我们驻扎在济水边的部队,奉先王命令追击齐军,也大获全胜。轻装的精锐部队,使用锐利的武器,又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逃亡到莒地,仅仅身免于死。齐国的珠玉财宝,武器装备和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里,燕国原有的被齐国夺去的大鼎又返回历室殿中,齐国的宝器陈列在宁台之上,蓟丘的植物也种到了齐国汶水旁的城下池边去了。自从春秋五霸以来,功绩没有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块土地赏赐给了我,使我可能和一个小国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认为能遵守命令,听从教导,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
(21)霸国:霸主之国。春秋时,齐桓公曾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之国。骤胜:屡胜。遗事:犹余业。
(22)闲:通“娴”,熟悉,擅长。
(23)径:捷速。
(24)淮北、宋地:二地时为齐国所有。
(25)疑“宋”字为“魏”字之误。
(26)具:准备。符节:古代使臣所持的凭证。
(27)顾:回旋,返回。反命:同“返命”,复命。
(28)灵:威灵。
(29)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被齐所占的燕国土地。济上:济水之北。济水为齐都临淄北方的天然屏障。
(30)国:此指齐都临淄,故城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东。
(31)齐王:齐湣王。莒:齐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
(32)大吕:齐钟名。元英:燕宫殿名。
(33)故鼎:齐军从燕国掠去的燕鼎。反:返。历室:燕宫殿名。
(34)齐器:齐国的宝器。宁台:燕台名。
(35)蓟邱之植,植于汶篁:燕国人把齐国汶水竹林的竹子,移植到燕国蓟邱的土地上。
(36)五伯[ba4]:指春秋五霸。
(37)不顿命:犹谓不辱君命。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文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在建立功业之后,就不让它半途而废,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人士,在得到名誉之后,就不使它遭到败坏,因而能够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报仇雪耻的大业,削平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缴获了齐国八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宝,直到他将离开我们的时候,还最后发布诏令——告诫后代继承者的遗嘱。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孙,恩德施于百姓,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创始的人,未必善于最后完成;善于开端的人,未必善于了结。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能够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却不以伍子胥的意见为是,终于赐死伍子胥,并将伍子胥装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于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两代国君胸怀、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时,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38)春秋:指一般史书。
(39)蚤知之士:具有先见之明的士人。蚤,通“早”。
(40)夷:讨平,铲平。
(41)八百岁:谓齐国自姜太公始立,至乐毅破齐,历时约八百年。
(42)弃群君之日:是“临终之日”的委婉说法。
(43)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本句谓留下命令告诫后王有深远意义。之,有。
(44)庶孽:妾生之子。
(45)施:恩惠。萌隶:百姓。
(46)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入吴为吴国大夫。阖闾:春秋时吴王名。
(47)吴王:指吴王阖闾。远迹:犹谓远行。迹,行。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佐助下,率军攻入楚国郢都。
(48)夫差:阖闾之子,继阖闾为吴王。弗是:谓不像阖闾这样信任子胥。
(49)鸱[chi1]夷:革囊。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谗言,赐伍子胥死,取其尸盛于鸱夷之中,投于江中。
(50)先论:指伍子胥生前有关灭亡赵国以除隐患的言论。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以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所以免遭杀身之祸,保全自己的功业,用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所选择的上策。自己遭到诋毁和侮辱性的非难,从而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为担心的啊。冒着不测的重罪,以侥幸而为自己捞好处,这种不合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51)离:遭受。
(52)堕[hui1]:损毁,败坏。
(53)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面对不可预测的重罪,那以侥幸为私刑的事情(暗指燕惠王所担心的“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事),从大义来说,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断绝了,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离开了原先的国君,也不去设法为自己洗清名誉。我虽不才,却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所作所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浏览一下我这封信并好好考虑一下吧。”)
(54)不洁:谓不贬损其君而自洁。
(55)数[shuo4]:多次。
(56)疏远:被燕惠王疏远之人,此指乐毅自己。
选自《国策》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刦,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伐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变成了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齐城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派骑刦去代替乐毅当了燕军的统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齐将田单用巧计欺骗了骑刦,终于击败了燕军,并收复了七十座城池来重建齐国。)
(1)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二》。乐毅:战国时赵国人,贤而好兵,燕昭王任其为亚卿、上将军,因伐齐有功,封乐毅以昌国(齐县名,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北),号称昌国君。
(2)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君主。五国:指赵、楚、韩、魏、燕五国。
(3)三城:指聊城、即墨、莒。据《史记·乐毅列传》,未被燕军攻克的只有即墨与莒两座城。
(4)惠王:燕昭王之子。
(5)用:因为,由于。齐:指即墨守将田单。反间:离间敌方内部,使之内讧。
(6)骑刦[jie2]:燕将。
(7)望诸君:乐毅的封号。
(8)田单:齐国田氏宗族之人,燕军围攻即墨时被推举为将军,先行诈降,再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着燕国战败的时候而进攻燕国。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同时也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为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国无不为之震动,我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逝世,寡人刚刚继位,左右大臣就蒙骗寡人做错了事。但我所以派骑刦去接替将军,是因为将军在外辛苦作战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召将军回国暂且休息,并共商国家大事。可是将军听信了流言,误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阂,于是抛开了燕国跑到赵国。如果将军是为了自己打算,当然是未尝不可的,但您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情意呢?”)
(9)让:责备,责问。
(10)谢:道歉,认错。
(11)且计休事:暂且休息,共计国事。
(12)过听:误听他人言语。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说:“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杀身之罪,以致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损害了您的仁义,所以才逃到了赵国。我背着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担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来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作答。
(13)不佞:谦称,犹言不才。
(14)斧质之罪:犹杀身之罪。质通“锧”,古代行刑,置人于砧上,以斧砍之。
(15)数:数落,责备。
(16)侍御者:本指燕惠王的左右之人,此婉转地喻指惠王。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随意把俸禄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授给功高的人;不把官职随意赠给他所喜欢的人,而是让给称职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人的品行来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我以我所学的道理来观察,我认为先王的举止措施是意向高远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着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国的机会,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赏识。承蒙先王破格举用,把我从一般宾客中提拔上来,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与宗族贵戚商计,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17)举错:同“举措”。
(18)假节:持以符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乐毅始以魏昭王使臣的身份谒见燕昭王,受到燕王赏识,委身为臣的。
(19)亚卿:官名,位居上卿之次。
(20)幸: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邱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先王指示我说:‘我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不顾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继承了称霸天下的传统教化,又有屡次战胜诸侯的余威,武备熟练、惯于作战。大王要想进攻它,就一定要联合众多的国家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各国,莫过于和赵国结盟更便当了。再说,齐国的淮北地区及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占领的地方。如果赵国同意与我国结盟,楚、魏一起尽力,四国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就会大败了。’先王说:‘很好。’臣就亲自接受先王的命令,准备好符节,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赵国。待我完成使命归来时,就起兵攻打齐国了。凭着昭昭天理,托赖着先王的威望,齐国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的兴师伐齐就全部归燕国所有了。我们驻扎在济水边的部队,奉先王命令追击齐军,也大获全胜。轻装的精锐部队,使用锐利的武器,又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逃亡到莒地,仅仅身免于死。齐国的珠玉财宝,武器装备和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里,燕国原有的被齐国夺去的大鼎又返回历室殿中,齐国的宝器陈列在宁台之上,蓟丘的植物也种到了齐国汶水旁的城下池边去了。自从春秋五霸以来,功绩没有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块土地赏赐给了我,使我可能和一个小国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认为能遵守命令,听从教导,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
(21)霸国:霸主之国。春秋时,齐桓公曾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之国。骤胜:屡胜。遗事:犹余业。
(22)闲:通“娴”,熟悉,擅长。
(23)径:捷速。
(24)淮北、宋地:二地时为齐国所有。
(25)疑“宋”字为“魏”字之误。
(26)具:准备。符节:古代使臣所持的凭证。
(27)顾:回旋,返回。反命:同“返命”,复命。
(28)灵:威灵。
(29)河北之地:指黄河以北被齐所占的燕国土地。济上:济水之北。济水为齐都临淄北方的天然屏障。
(30)国:此指齐都临淄,故城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东。
(31)齐王:齐湣王。莒:齐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
(32)大吕:齐钟名。元英:燕宫殿名。
(33)故鼎:齐军从燕国掠去的燕鼎。反:返。历室:燕宫殿名。
(34)齐器:齐国的宝器。宁台:燕台名。
(35)蓟邱之植,植于汶篁:燕国人把齐国汶水竹林的竹子,移植到燕国蓟邱的土地上。
(36)五伯[ba4]:指春秋五霸。
(37)不顿命:犹谓不辱君命。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文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在建立功业之后,就不让它半途而废,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人士,在得到名誉之后,就不使它遭到败坏,因而能够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报仇雪耻的大业,削平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缴获了齐国八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宝,直到他将离开我们的时候,还最后发布诏令——告诫后代继承者的遗嘱。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孙,恩德施于百姓,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创始的人,未必善于最后完成;善于开端的人,未必善于了结。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能够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却不以伍子胥的意见为是,终于赐死伍子胥,并将伍子胥装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于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两代国君胸怀、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时,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38)春秋:指一般史书。
(39)蚤知之士:具有先见之明的士人。蚤,通“早”。
(40)夷:讨平,铲平。
(41)八百岁:谓齐国自姜太公始立,至乐毅破齐,历时约八百年。
(42)弃群君之日:是“临终之日”的委婉说法。
(43)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本句谓留下命令告诫后王有深远意义。之,有。
(44)庶孽:妾生之子。
(45)施:恩惠。萌隶:百姓。
(46)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入吴为吴国大夫。阖闾:春秋时吴王名。
(47)吴王:指吴王阖闾。远迹:犹谓远行。迹,行。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佐助下,率军攻入楚国郢都。
(48)夫差:阖闾之子,继阖闾为吴王。弗是:谓不像阖闾这样信任子胥。
(49)鸱[chi1]夷:革囊。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谗言,赐伍子胥死,取其尸盛于鸱夷之中,投于江中。
(50)先论:指伍子胥生前有关灭亡赵国以除隐患的言论。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以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所以免遭杀身之祸,保全自己的功业,用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所选择的上策。自己遭到诋毁和侮辱性的非难,从而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为担心的啊。冒着不测的重罪,以侥幸而为自己捞好处,这种不合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51)离:遭受。
(52)堕[hui1]:损毁,败坏。
(53)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面对不可预测的重罪,那以侥幸为私刑的事情(暗指燕惠王所担心的“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事),从大义来说,我是不敢做出来的。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断绝了,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离开了原先的国君,也不去设法为自己洗清名誉。我虽不才,却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所作所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浏览一下我这封信并好好考虑一下吧。”)
(54)不洁:谓不贬损其君而自洁。
(55)数[shuo4]:多次。
(56)疏远:被燕惠王疏远之人,此指乐毅自己。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李斯谏逐客书
选自《秦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都向秦王说:“从各国来委身事秦的人,多数是为了他的君主来游说,以离间秦国罢了,请把一切的客卿都驱逐出秦国。”作为异国人,李斯也在拟议中的被逐人员。)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秦王:秦王嬴政。此事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2)游间:游说离间。当时韩国屡遭秦国兵扰,为了耗费秦国人力物力,派著名水利专家到秦国兴修郑国渠。此事被秦国识破,秦国贵族认为外来的人都心怀不轨,建议秦王将外国来秦之人一律驱逐,秦王遂下达逐客令。
(3)一切:犹一例。客:此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
(4)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幼受业于荀卿,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时秦王政拜为客卿。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于是上书秦王:“臣听说有一般官吏建设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自认为,这件议案是不对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5)穆公: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君主,为春秋五霸之一。
(6)由余:春秋时晋国人。因故逃亡到西戎。西戎派他出使秦国,秦穆公设法使他留在秦国,拜其为大夫。然后采纳他的计策,统一了西戎各部落。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7)百里奚:春秋时楚国人,曾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百里奚被晋俘虏,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百里奚逃归楚国,被楚军扣押,秦穆公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当时赎一名奴隶的物品)把他赎回,任其为秦相,后人又称之为五羖大夫。宛[yuān]:楚邑名,百里奚的家乡,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8)蹇叔:春秋时秦国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人,寓居宋国,为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穆公以厚礼聘蹇叔入秦,任为上大夫。
(9)丕豹:春秋时晋大夫丕郑之子。晋惠公杀丕郑,丕豹逃到秦,秦穆公任其为将军。公孙支:春秋时秦国岐人,字子桑,寓居于晋。秦穆公聘其为谋士,任大夫。
(10)二十:泛指我国西部的诸多小国。
(11)孝公:秦孝公,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君主。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因孝公以商於之地封鞅,故称商鞅。任秦相十年,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12)获:俘获。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兴兵攻魏,用计大败魏军,俘魏军主帅,魏割河西之地予秦,同后,秦军南攻楚国。
(13)治强:谓国家治理,国势强盛。
(14)惠王:秦惠文王,名驷,战国时秦国君主。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秦惠文王任之为秦相,以连横之策屡破六国合纵联盟,合秦国更加强大。
(15)拔:攻取。三川之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伊水、洛水,故称“三川”,时属韩国。张仪献取三川之计,公元前306年,秦武王派甘茂攻取三川。
(16)巴蜀:古时二国名。巴在今四川重庆北,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带。公元前316年,惠文王派秦将司马错灭巴蜀。
(17)上郡:战国时魏地,郡地故址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公元前328年,惠文王派公子华与张仪攻魏,魏国以上郡十五县献秦求和。
(18)汉中:战国时楚地,在今陕西汉中一带。公元前313年,张仪诱骗楚国与齐国断交,次年大破楚军于丹阳,斩首八万,接着攻占楚汉中六百里土地,置汉中郡。
(19)包:囊括。九夷:此指巴、蜀、楚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九,虚指数量之多。
(20)制:控制。鄢:楚都名,在今湖北省宜地县东南。郢:楚都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
(21)成皋:又名虎牢,战国时韩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
(22)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
(23)从[zong4]:“纵”的古字。此指六国的合纵联盟。
(24)施[yi4]:延续。
(25)昭王:秦昭襄王,名则,又名稷,战国时秦国君主。范雎:字叔游,战国时魏国人,受魏相魏齐的迫害,逃到秦国,被昭襄王任为秦相。
(26)穰侯:秦昭襄王养母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曾为秦相,封于穰,专秦朝政三十余年,公元前256年被废黜。
(27)华阳:宣太后的同父弟华阳君芈戎,封于华阳,曾在朝中握有大权,后被昭襄王遣回封地华阳。
(28)杜:杜绝,制止。私门:相对于公室而言,此指穰侯、华阳君等贵族豪门。
(29)向:原先,当时。使:假如。内[na4]:“纳”的古字,容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30)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31)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32)明月:宝珠名。
(33)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34)纤离:骏马名。
(35)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6)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7)说:通“悦”,喜悦,喜爱。
(38)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9)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40)駃騠(jué 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41)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42)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彩绘。
(43)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44)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45)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ěr),耳饰。
(46)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47)缟(gǎo):未经染色的绢。
(48)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49)佳冶窈窕: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50)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51)瓮(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来打水。缶(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大腿。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52)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昭,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53)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54)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55)却:推却,拒绝。
(56)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7)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8)业:从业,从事,侍奉。
(59)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赍(jī):送,送给。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60)损民以益雠: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
(61)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选自《秦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都向秦王说:“从各国来委身事秦的人,多数是为了他的君主来游说,以离间秦国罢了,请把一切的客卿都驱逐出秦国。”作为异国人,李斯也在拟议中的被逐人员。)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秦王:秦王嬴政。此事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2)游间:游说离间。当时韩国屡遭秦国兵扰,为了耗费秦国人力物力,派著名水利专家到秦国兴修郑国渠。此事被秦国识破,秦国贵族认为外来的人都心怀不轨,建议秦王将外国来秦之人一律驱逐,秦王遂下达逐客令。
(3)一切:犹一例。客:此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
(4)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幼受业于荀卿,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时秦王政拜为客卿。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于是上书秦王:“臣听说有一般官吏建设您驱逐所有的客卿,我私自认为,这件议案是不对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5)穆公: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秦国君主,为春秋五霸之一。
(6)由余:春秋时晋国人。因故逃亡到西戎。西戎派他出使秦国,秦穆公设法使他留在秦国,拜其为大夫。然后采纳他的计策,统一了西戎各部落。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7)百里奚:春秋时楚国人,曾为虞国大夫。晋灭虞后,百里奚被晋俘虏,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入秦。百里奚逃归楚国,被楚军扣押,秦穆公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当时赎一名奴隶的物品)把他赎回,任其为秦相,后人又称之为五羖大夫。宛[yuān]:楚邑名,百里奚的家乡,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8)蹇叔:春秋时秦国岐(今陕西岐山东北)人,寓居宋国,为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穆公以厚礼聘蹇叔入秦,任为上大夫。
(9)丕豹:春秋时晋大夫丕郑之子。晋惠公杀丕郑,丕豹逃到秦,秦穆公任其为将军。公孙支:春秋时秦国岐人,字子桑,寓居于晋。秦穆公聘其为谋士,任大夫。
(10)二十:泛指我国西部的诸多小国。
(11)孝公:秦孝公,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君主。商鞅:战国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因孝公以商於之地封鞅,故称商鞅。任秦相十年,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12)获:俘获。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兴兵攻魏,用计大败魏军,俘魏军主帅,魏割河西之地予秦,同后,秦军南攻楚国。
(13)治强:谓国家治理,国势强盛。
(14)惠王:秦惠文王,名驷,战国时秦国君主。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秦惠文王任之为秦相,以连横之策屡破六国合纵联盟,合秦国更加强大。
(15)拔:攻取。三川之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因其境内有黄河、伊水、洛水,故称“三川”,时属韩国。张仪献取三川之计,公元前306年,秦武王派甘茂攻取三川。
(16)巴蜀:古时二国名。巴在今四川重庆北,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带。公元前316年,惠文王派秦将司马错灭巴蜀。
(17)上郡:战国时魏地,郡地故址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公元前328年,惠文王派公子华与张仪攻魏,魏国以上郡十五县献秦求和。
(18)汉中:战国时楚地,在今陕西汉中一带。公元前313年,张仪诱骗楚国与齐国断交,次年大破楚军于丹阳,斩首八万,接着攻占楚汉中六百里土地,置汉中郡。
(19)包:囊括。九夷:此指巴、蜀、楚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九,虚指数量之多。
(20)制:控制。鄢:楚都名,在今湖北省宜地县东南。郢:楚都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
(21)成皋:又名虎牢,战国时韩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
(22)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
(23)从[zong4]:“纵”的古字。此指六国的合纵联盟。
(24)施[yi4]:延续。
(25)昭王:秦昭襄王,名则,又名稷,战国时秦国君主。范雎:字叔游,战国时魏国人,受魏相魏齐的迫害,逃到秦国,被昭襄王任为秦相。
(26)穰侯:秦昭襄王养母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曾为秦相,封于穰,专秦朝政三十余年,公元前256年被废黜。
(27)华阳:宣太后的同父弟华阳君芈戎,封于华阳,曾在朝中握有大权,后被昭襄王遣回封地华阳。
(28)杜:杜绝,制止。私门:相对于公室而言,此指穰侯、华阳君等贵族豪门。
(29)向:原先,当时。使:假如。内[na4]:“纳”的古字,容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30)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31)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32)明月:宝珠名。
(33)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34)纤离:骏马名。
(35)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6)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7)说:通“悦”,喜悦,喜爱。
(38)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9)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40)駃騠(jué tí):骏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41)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42)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彩绘。
(43)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44)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45)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ěr),耳饰。
(46)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47)缟(gǎo):未经染色的绢。
(48)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49)佳冶窈窕: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50)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
(51)瓮(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来打水。缶(fǒ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大腿。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52)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昭,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
(53)太山:即泰山。让,辞让,拒绝。
(54)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55)却:推却,拒绝。
(56)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7)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58)业:从业,从事,侍奉。
(59)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赍(jī):送,送给。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60)损民以益雠: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雠,通“仇”,仇敌。
(61)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卜居
选自《楚辞》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被流放了,三年不再能见到国王。他竭尽智慧用尽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他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
1.放:放逐。
2.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3.蔽障:遮蔽、阻挠。
4.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5.因:凭借。
6.端策:数计蓍草;端,数也。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而使自己不会穷困呢?)
7.悃(kǔn)悃款款:诚实勤恳的样子。
8.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láo),慰劳。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真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
(“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
9.大人:指达官贵人。
10.偷生:贪生。
11.超然:高超的样子。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
12.哫訾(zú zī):以言献媚。栗斯:阿谀奉承状。栗:恭谨,恭敬。斯:语助词。喔咿儒儿(ní):强颜欢笑的样子。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她与朝中重臣上官大夫等人联合排挤馋毁屈原。
13.突梯:圆滑的样子。滑稽(gǔ jī):一种能转注吐酒、终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应付无穷、善于迎合别人。如脂如韦:谓像油脂一样光滑,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善于应付环境。洁楹:度量屋柱,顺圆而转,形容处世的圆滑随俗。洁,借为"絜(xié)",《楚辞补注》引《文选》亦作"絜"。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是宁愿和良马一起呢,还是跟随驽马的足迹呢?是宁愿与天鹅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
14.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样子。
15.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凫(fú):水鸟,即野鸭。此字下原有一"乎"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删。
16.亢轭(kàng'è):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端的横木。
17.驽(nú)马:劣马。
18.宁与黄鹄比翼乎:黄鹄(hú):天鹅;比:旧读bì。
19.鹜:鸭子。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应该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
20.溷(hùn混)浊:肮脏、污浊。
21.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2.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
23.瓦釜: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
24.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
25.谢:辞谢,拒绝。
26.数:卦数。逮:及。
由Admin于周三 八月 13, 2014 10:30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宋玉对楚王问
选自《楚辞》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庶不誉之甚也!”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1、宋玉:战国楚国鄢人,辞赋家。传说他是屈原的弟子,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著有《九辩》等,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 楚王:指楚襄王。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
2、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誉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众庶,庶民,众民。誉,称誉,赞美。甚,厉害,严重。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巴》、《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其和弥寡。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3、愿:希望。
4、毕:完毕,结束。
5、客:外来的人。
6、歌:唱。郢(yǐng):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7、《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下里,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8、国:国都,京城。
9、属(zhǔ):连接,跟着。
10、和(hè):跟着唱。
11、《阳(ē)阿》、《薤(xiè)露》: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阳阿》,古歌曲名。《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
12、《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
13、引:引用。刻:刻画。商、羽、徽:五个音级中的三个。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杂:夹杂,混合。流。流畅。
14、是:这。
15、弥(mí):愈,越。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16、鲲(kū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17、绝:尽,穷。云霓:指高空的云雾。
18、负:背,用背驮东西。苍天:天。
19、翱翔(áo xiáng):展开翅膀回旋地飞。平: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
20、杳冥(yǎo):指极远的地方。
21、藩篱:篱笆。
22、鷃(yàn):一种小鸟。
23、料(liào):估量,估计。
24、朝(zhāo):早晨。发:出发。
25、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墟(xū):土丘。
26、暴:暴露。
27、鬐(qí):鱼脊。
28、碣(jié)石: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
29、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30、尺泽:尺把大的小池。
31、鲵(ní):小鱼。
32、量:衡量,计量。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33、非独:不但。
34、瑰(guī)意琦(qí)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35、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36、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五帝本纪赞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雅驯,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道:“学问家多说‘五帝时代,是很久远的了,似乎传闻难以相信了!’然而《尚书》上记载的,独从唐尧开始,直到后代。不过百家说黄帝时事,他那文词很不雅顺,所以就是绅士家有见识的人,也很难断定他是真是假。像孔子那里传述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读书人以为不是圣人说的话,儒者便不肯传述。我曾经西面到崆峒山,北边过涿鹿县,东边流入海中,南面直到淮水、长江中间的了。凡到过的地方,那些长老都每每称说黄帝、尧、舜居住的地方,风气教化,原来与众不同的。总而言之,只须不和古文差得很远,近乎是可信的。我看《春秋》、《国语》二书,那其间有可和《五帝德》、《帝系姓》等篇互相发明的,很是明显。不过但观大略,不加深考,自然觉得他所发表的,都不是虚伪的;若细考了,也便有出入。至于《尚书》那部书,原是残缺有脱漏的,所以他散失的事情,反时时在他说中看见。这不是好学深思,心中明白书中用意的人,不能同他讲的。原来古书的真伪,怎可和浅见寡闻的人讲呢?我所以并合了诸子百家的书,定成撰论的次序。拣选那其间说话格外典雅的,做成《本纪》和全书的第一篇。)
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中国历史上关于五帝,共有五种说法。一:《五帝德》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其说根据《国语·鲁语》对他们的赞誉而定。《帝系》为其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世系。《吕氏春秋》及《史记·五帝本纪》承用了此说。二:《战国策·赵策》与《易·系辞》提出的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人。《庄子》、《淮南子·淑真训》及《三统历》亦承此说。三:《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载的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亦同此说。王符《潜夫论》并将古代各帝王部分别纳入此五帝的血胤系统之下。四:《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与颛顼之间有少昊,郑玄注《中侯敕省图》即加少昊于第一个五帝说,谓五帝有六人,俱合于五帝座星。然东汉以来《稽命徵》等之说,把黄帝升为三皇之一,皇甫谧《帝王世纪》从之,而以少昊以下五人为五帝。于是伪《尚书序》即据以将《世经》前面三名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接着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五:《通鉴外纪》及《路史发挥》引梁武帝萧衍画像碑述,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为五帝,似是最晚的一说。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 驯:通“训”,可以为训。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12、渐(jiān):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13、古文:指《尚书》等所载。
14、近是:近于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前省介词“于”字。
15、《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16、《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
17、发明:闻名。
18、章:通“彰”。明显。
19、顾弟:只是,不过。弟,同“第”。
20、表见:表现。见(xiàn),通“现”。
21、间(jiàn):间隙,这里指脱漏。
22、轶:通“逸”。遗失。这里指逸文。
23、固:本来。
24、论次:谓依次叙述。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项羽本纪赞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我先前曾听周先生说过,“舜的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有两个瞳孔。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吗?不然怎么会兴起得这么突然呢?当秦朝暴虐无道,陈涉首先起兵发难后,各地豪杰们都峰拥而起,你争我夺,不胜枚举。而项羽并没有尺寸之地为根基,而是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拔地而起的。结果不出三年,就率领着东方的诸侯们灭掉了秦朝。接着他切割土地,分封王侯,所有政令都由项羽一人发布,自己号称“西楚霸王”。他的事业虽然没能善始善终,但像他这样轰轰烈烈的,也是近古以来所没有的了。可是后来他不建都关中,却非要回到楚国,他又驱逐了义帝而以自己为尊,这时候他再埋怨王侯们背叛他,那就很难啦!他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历史经验,他只想着成为一代霸主,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弄了个国灭身亡。到临死的时候还不悔悟,还不知道责备自己,还说什么“这是老天爷要灭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这不就太荒谬了吗!)
1、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发难,豪杰蜂起,项羽与叔父项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军,并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亲、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困,败于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自刎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
2、周生:汉时儒生,名字事迹不详,应是司马迁的长辈。
3、重(chóng)瞳子:双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孙
5、兴:兴起。暴:突然、迅猛。
6、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7、首难(nàn):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
8、尺寸:指狭小封地。
9、陇亩:田野,指民间。
10、将:统帅,率领。
11、五诸侯:指原来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
12、封王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诸将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14、背关:放弃关中之地(指秦地)。关中,今函谷关以西,西安、咸阳一带。原秦国腹地。
15、怀楚:渴望回到楚国旧地而建都彭城。
16、义帝: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表面上尊楚怀王熊心为帝,但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205年,项羽派人杀死义帝。
17、矜(jīn):夸耀。
18、攻伐:功劳。
19、奋:逞。
20、经营:整顿,统治。
21、东城:在今安徽定远县。
22、觉寤(wù):觉醒。寤,通“悟”。
23、引:援引,拿来做理由。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我先前曾听周先生说过,“舜的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有两个瞳孔。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吗?不然怎么会兴起得这么突然呢?当秦朝暴虐无道,陈涉首先起兵发难后,各地豪杰们都峰拥而起,你争我夺,不胜枚举。而项羽并没有尺寸之地为根基,而是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拔地而起的。结果不出三年,就率领着东方的诸侯们灭掉了秦朝。接着他切割土地,分封王侯,所有政令都由项羽一人发布,自己号称“西楚霸王”。他的事业虽然没能善始善终,但像他这样轰轰烈烈的,也是近古以来所没有的了。可是后来他不建都关中,却非要回到楚国,他又驱逐了义帝而以自己为尊,这时候他再埋怨王侯们背叛他,那就很难啦!他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历史经验,他只想着成为一代霸主,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弄了个国灭身亡。到临死的时候还不悔悟,还不知道责备自己,还说什么“这是老天爷要灭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这不就太荒谬了吗!)
1、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发难,豪杰蜂起,项羽与叔父项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军,并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亲、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困,败于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自刎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
2、周生:汉时儒生,名字事迹不详,应是司马迁的长辈。
3、重(chóng)瞳子:双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孙
5、兴:兴起。暴:突然、迅猛。
6、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7、首难(nàn):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
8、尺寸:指狭小封地。
9、陇亩:田野,指民间。
10、将:统帅,率领。
11、五诸侯:指原来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
12、封王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诸将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14、背关:放弃关中之地(指秦地)。关中,今函谷关以西,西安、咸阳一带。原秦国腹地。
15、怀楚:渴望回到楚国旧地而建都彭城。
16、义帝: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表面上尊楚怀王熊心为帝,但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205年,项羽派人杀死义帝。
17、矜(jīn):夸耀。
18、攻伐:功劳。
19、奋:逞。
20、经营:整顿,统治。
21、东城:在今安徽定远县。
22、觉寤(wù):觉醒。寤,通“悟”。
23、引:援引,拿来做理由。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秦楚之际月表
选自《史记》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1. 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它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
2.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作难(nàn):作乱;造反。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3. 虐戾(nüè lì):残暴,凶狠。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4. 践: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5. 三嬗:三次更替。指陈涉、项氏、汉高祖、嬗(shàn),通“禅”。更替,变迁。生民以来:谓有人类以来,即有史以来。斯:这,这样。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昔虞、夏之兴,和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独有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6. 洽:融洽,悦服。摄行:代理。
7. 汤: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放弑(shì):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
8. 襄公: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章:显著,显赫。文、缪(mù):秦文公、缪公,春秋时候秦国两个国君。缪,一作“穆”。献、孝:秦献公、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并:兼并。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
9. 彼:
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 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所以不断,是由于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奋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10. 兵革不休以有诸侯:这是一个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以,因。堕(huī):毁坏。销:溶化;锋:刀刃。镝(dí):箭头。维:同“惟”。度量,计算。
11. 闾巷:里巷。合从(zòng):即“合纵”,谓联合各路军队。轶(yì):胜过。三代:谓夏、商、周三代。
12. 乡:通“向”。从前。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为”后省宾语“之”(代贤者)。难,谓困难。耳,而已,罢了。无土不王:这里用的是一句古语。
13. “此乃……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zhuàn):谓书籍记载。
14. “岂非……哉?”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15. “非……孰能……者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选自《史记》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1. 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它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
2.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作难(nàn):作乱;造反。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3. 虐戾(nüè lì):残暴,凶狠。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4. 践:登上,踏上。祚(zuò):通“阼”,帝位。
5. 三嬗:三次更替。指陈涉、项氏、汉高祖、嬗(shàn),通“禅”。更替,变迁。生民以来:谓有人类以来,即有史以来。斯:这,这样。亟(jí):急切,急速。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昔虞、夏之兴,和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独有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6. 洽:融洽,悦服。摄行:代理。
7. 汤: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zhòu),建立周朝。契(xiè):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放弑(shì):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
8. 襄公: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章:显著,显赫。文、缪(mù):秦文公、缪公,春秋时候秦国两个国君。缪,一作“穆”。献、孝:秦献公、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并:兼并。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
9. 彼:
指虞、夏、商、周。此:指秦。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 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所以不断,是由于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奋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10. 兵革不休以有诸侯:这是一个表示前果后因的句子,意即“所以兵革不休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以,因。堕(huī):毁坏。销:溶化;锋:刀刃。镝(dí):箭头。维:同“惟”。度量,计算。
11. 闾巷:里巷。合从(zòng):即“合纵”,谓联合各路军队。轶(yì):胜过。三代:谓夏、商、周三代。
12. 乡:通“向”。从前。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为”后省宾语“之”(代贤者)。难,谓困难。耳,而已,罢了。无土不王:这里用的是一句古语。
13. “此乃……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zhuàn):谓书籍记载。
14. “岂非……哉?”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15. “非……孰能……者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高祖功臣侯年表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
<1>“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连言,则用以代指国家。
<2>“等”,等级。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
<3>“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
<4>“河”,黄河。“带”,衣带。“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此来譬喻久远。
<5>“厉”,磨刀石。“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远。
<6>“爰”,音yuan2,乃,于是。“苗裔”,子孙后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7>“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陵夷”,衰颓。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於《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为蕃卫天子,岂非笃於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仁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们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象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9>“余”,我。“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行封爵的记载。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
<10>“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
<11>“《书》”,即《尚书》。“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尧典》作“协和万邦”。“邦”改作“国”,避汉高祖刘邦讳。在《尧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尧使各个邦国之间关系和协。
<12>“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间,为政昏乱,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厉”,周厉王,周夷王之子。执政期间,剥削繁苛,压制舆论,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
<13>“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为传说时期的远古部落,其首领前者是尧,后者是舜。
<14>“蕃”,与“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15>“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本表尚有漏载者。
<16>“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
<17>“太初”,汉武帝年号,凡四年,时当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8>“见”,与“现”字同。“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
<19>“秏”,与“耗”字同,意为无、尽。
<20>“罔”,与“网”字同,法网。“少”,稍略,略微。
<21>“兢兢”,小心谨慎。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於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未,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生活在今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与古代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完全一样?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非得古代的传闻!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们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
<22>“绲”,与“混”字通。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
<1>“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连言,则用以代指国家。
<2>“等”,等级。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
<3>“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
<4>“河”,黄河。“带”,衣带。“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以此来譬喻久远。
<5>“厉”,磨刀石。“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远。
<6>“爰”,音yuan2,乃,于是。“苗裔”,子孙后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7>“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陵夷”,衰颓。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於《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为蕃卫天子,岂非笃於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仁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们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象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9>“余”,我。“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行封爵的记载。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
<10>“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
<11>“《书》”,即《尚书》。“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尧典》作“协和万邦”。“邦”改作“国”,避汉高祖刘邦讳。在《尧典》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尧使各个邦国之间关系和协。
<12>“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间,为政昏乱,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厉”,周厉王,周夷王之子。执政期间,剥削繁苛,压制舆论,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
<13>“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为传说时期的远古部落,其首领前者是尧,后者是舜。
<14>“蕃”,与“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15>“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本表尚有漏载者。
<16>“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
<17>“太初”,汉武帝年号,凡四年,时当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8>“见”,与“现”字同。“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
<19>“秏”,与“耗”字同,意为无、尽。
<20>“罔”,与“网”字同,法网。“少”,稍略,略微。
<21>“兢兢”,小心谨慎。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於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未,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生活在今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与古代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完全一样?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非得古代的传闻!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们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
<22>“绲”,与“混”字通。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孔子世家赞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
①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②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④乡:通“向”。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神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⑤适:往。
⑥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⑦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⑧《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⑨折中:调和取证。
选自《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
①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一百三十篇,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赞,文体名。本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赞,是作者对孔子的评论。
②太史公:司马迁的官名,用以自称。
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仰,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景行,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
④乡:通“向”。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神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⑤适:往。
⑥祗(zhī)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有的版本作“低回”。
⑦布衣:没有官职的人。
⑧《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⑨折中:调和取证。
由mylingo于周一 九月 01, 2014 9:13 p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外戚世家序
选自《史记》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妺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况卑下乎!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①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继体:继位。守文:遵守成法。
②茂:美好。
③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
④涂山:古国(部落)名。这里指涂山氏女。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
⑤放:放逐。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
⑥娀(sōng,松):远古氏族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⑦嬖:宠爱。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
⑧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原,或作“嫄”。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
⑨禽:同“擒”。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亡。
⑩《易》:《易经》。《乾》《坤》:《易经》六十四封的头两封。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两封是《经》诸封的基础。
(11)《诗》:《诗经》。《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12)《书》:《书经》,又称《尚书》。釐降:下嫁。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
(13)《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逆,迎接。
(14)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15)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16)调:和谐。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
(17)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18)妃(pèi,配)匹:配偶。妃,通“配”
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
(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19)欢合:夫妇的欢爱。
(20)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子姓:子孙。
(21)要:求,取。终:结局,归宿。
(22)幽明:阴阳。
(23)恶:哪里,怎么。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选自《史记》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妺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於臣,父不能得之於子,况卑下乎!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sōng,松)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dá,达)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婚姻最为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弘扬人伦之道,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①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继体:继位。守文:遵守成法。
②茂:美好。
③外戚:指皇帝之母及后妃的亲族。
④涂山:古国(部落)名。这里指涂山氏女。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
⑤放:放逐。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
⑥娀(sōng,松):远古氏族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神话传话,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⑦嬖:宠爱。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
⑧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原,或作“嫄”。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
⑨禽:同“擒”。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亡。
⑩《易》:《易经》。《乾》《坤》:《易经》六十四封的头两封。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两封是《经》诸封的基础。
(11)《诗》:《诗经》。《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12)《书》:《书经》,又称《尚书》。釐降:下嫁。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
(13)《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逆,迎接。
(14)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15)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16)调:和谐。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
(17)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18)妃(pèi,配)匹:配偶。妃,通“配”
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
(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19)欢合:夫妇的欢爱。
(20)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子姓:子孙。
(21)要:求,取。终:结局,归宿。
(22)幽明:阴阳。
(23)恶:哪里,怎么。性命:人的性和天命。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伯夷列传
选自《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
⑤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
⑥咸:全,都。
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
⑧功用:业绩,成就。
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
⑩大统:帝位。
(11)说者:指诸子杂记。
(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
(13)冢:坟墓。
(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
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
③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
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作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⑥盍:何不。
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⑧号:追谥的尊号。
⑨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
⑩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
(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
(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
(15)义:坚持仁义、气节。
(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
(18)适:往。到……去。
(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
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
⑤空:空乏、穷困。
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餍”。饱。
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
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
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
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
(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
(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
(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其轻若此哉?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与。
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
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雕”。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④见:同“现”。显露。
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石之上,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上,恶能施於后世哉!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①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
②徇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③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
④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
⑤众庶:泛指百姓。冯(píng,平):通“凭”,依靠,依据。
⑥“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乾•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
⑦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骥,千里马。
⑧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
⑨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
⑩堙灭:埋没。
(11)砥:磨刀石。引申为磨励,锻炼。
(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
(13)恶:怎,怎么,哪。施(yī,衣):延续、留传。
选自《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①载籍:书籍。
②《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
⑤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
⑥咸:全,都。
⑦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
⑧功用:业绩,成就。
⑨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
⑩大统:帝位。
(11)说者:指诸子杂记。
(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
(13)冢:坟墓。
(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稀少。
②悲:此处引申为悲怜、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轶,通“逸”、“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
③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
④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作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⑥盍:何不。
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⑧号:追谥的尊号。
⑨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
⑩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
(11)弑(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
(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
(15)义:坚持仁义、气节。
(16)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17)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
(18)适:往。到……去。
(19)于(xū,虚)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阳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
③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
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
⑤空:空乏、穷困。
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餍”。饱。
⑦卒蚤夭:终于早死。蚤,通“早”。夭,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
⑧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
⑨暴戾(l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为。
⑩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
(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
(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
(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其轻若此哉?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①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与。
②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
③语见《论语•子罕》,原文“凋”,作“雕”。句未有“也”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④见:同“现”。显露。
⑤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跖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石之上,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上,恶能施於后世哉!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①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
②徇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③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
④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
⑤众庶:泛指百姓。冯(píng,平):通“凭”,依靠,依据。
⑥“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乾•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
⑦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骥,千里马。
⑧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
⑨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
⑩堙灭:埋没。
(11)砥:磨刀石。引申为磨励,锻炼。
(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
(13)恶:怎,怎么,哪。施(yī,衣):延续、留传。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管晏列传
选自《史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要不是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寇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于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其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选自《史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要不是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寇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于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其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屈原列传
选自《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1)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2)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悉。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3)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复姓。
(4)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5)属(zhǔ主):写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2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6)《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7)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惨怛(dá达):忧伤。
(8)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9)帝喾(kù库):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10)条贯:条理,道理。“见”同“现”。
(11)指:同“旨”。迩(ěr耳):近。“见”同“现”。
(12)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13)疏:离开。濯淖(zhuó nào浊闹):污浊。蝉蜕(tuì退):这里是摆脱的意思。获:玷污。滋:通“兹”,黑。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泥(niè聂):通“涅”,动词,染黑。滓(zǐ子):污黑。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齐,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辨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14)绌(chù处):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15)从(zòng纵):同“纵”。从亲,合纵相亲。当时楚、齐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楚怀王曾为纵长。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
(16)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详:通“佯”。委:呈献。质:通“贽”,信物。
(17)商、於(wū污):秦地名。商,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於,在今河南内乡东。
(18)丹、淅(xī希):二水名。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市西北,东南流入河南。淅水,发源于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屈匄:(gài丐):楚大将军。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19)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20)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州市一带。
(21)明 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22)靳尚:楚大夫。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23)顾反:回来。反,通“返”。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24)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攻楚,杀唐昧。
(25)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26)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
(27)内:同“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28)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9)虽放流: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一步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故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 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30)世:三十年为一世。
(31)《易》:即《周易》,又称《易经》。这里引用的是《易经·井卦》的爻辞。渫(xiè谢):淘去泥污。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32)被:通“披”。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33)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34)哺(bū埠):吃,食。糟:酒渣。啜(chuò辍):喝。醨(lí离):薄酒。
(35)瑾、瑜:都是美玉。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6)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门)汶:浑浊的样子。
(37)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ò获):尘滓重积的样子。
(38)《怀沙》:在今本《楚辞》中,是《九章》的一篇。令人多以为系屈原怀念长沙的诗。
(39)汨(mì密)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40)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词赋家。
(41)“数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42)贾生:即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君王的辅助官员。
(43)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书: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44)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45)《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招魂》一说为宋玉所作。《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46)《鵩鸟赋》:贾谊所作。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酷吏列传序
选自《史记》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
①以下所引的几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②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政:政令。
③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
④免:免于死罪。
⑤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⑥老氏: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⑦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是以:因此。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
⑧下德:道德低下的人。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无德:没有实际的德。
⑨滋章:越发严酷。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
⑩信哉:可信啊。是言:这些话。
(11)具:工具。制治:管理政治。清:政治清明。浊:政治污浊。
(12)昔:从前。此指秦朝。网:法网。
(13)奸伪:奸邪欺诈。萌起:不断产生。
(14)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
(15)遁:欺瞒。
(16)振:振作。
(17)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按“救火”是负薪救火。“扬沸”。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
(18)武健:强健有力。严酷:指严厉的法令。
(19)恶:何。
(20)溺其职:丧失其职。
(21)听讼: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吾:孔丘自称。犹人:与别人相等。
(22)下士:愚蠢浅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23)觚(gū,姑):古代有梭角的酒器。圜(yuán,元):通“圆”。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
(24)斫(zhuó,浊):砍削。雕:指雕刻的花纹。朴(pǔ,仆):本。此指本来的状态。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
(25)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
(26)吏治:官吏的治绩。:纯厚盛美。
(27)艾(yì,义)安:太平无事。艾,通“乂”。
(28)彼:指宽厚。此:指酷刑。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游侠列传序
选自《史记》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韩非子说:“儒者利用文献来扰乱国家的法度,而游侠使用暴力来违犯国家的禁令。”这两种人都曾受到讥评,然而儒者还是多受到世人的称道。至于那些用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等高官的人,辅佐当世的君主,其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上了,本来就不必多说什么。至于像季次、原宪二人,均为民间百姓,他们一心读书,具有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的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而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终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蓬室之中,就连布衣粗食也得不到满足。他们逝世已有四百余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依然不断地纪念他们。现在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合乎当时的国家法令,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办事求结果,答应人家的事一定兑现,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做到了使危难的人获生,施暴的人丧命,却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本领。以称道自己对他人的恩德为耻。为此,他们也有值得称颂的地方。)
1、韩子: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下文引自《韩非子·五蠹》。
2、《春秋》:这里泛指史书。
3、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4、独行君子:指独守个人节操,而不随波逐流之人。
5、已诺必诚: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况且急事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舜曾被困于井底粮仓,伊尹曾背着鼎锅和砧板当过厨师,傅说也曾隐没在傅险筑墙,吕尚也曾受困于棘津,管仲亦曾遭到囚禁,百里奚曾经喂过牛,孔子曾在匡地受惊吓,并遭到陈、蔡两国发兵围困而饿得面带菜色。这些人均为儒者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还遭到如此的灾难,何况那些仅有中等才能而处在乱世末期的人呢?他们所遭受的灾祸又如何能说得完呢!)
6、虞舜窘于井廪:指虞舜为其父瞽叟和其弟象所迫害,他们让舜修米仓,企图把舜烧死;此后又让舜挖井,两人填井陷害舜,然而舜均逃脱了。
7、“伊尹”句:伊尹乃商汤的旧臣,据传说最初伊尹为了接近汤,曾到汤的妻子有莘氏家里当奴仆,后又以“媵臣”的身份,背着做饭的锅和砧板见汤,用做菜的道理阐释他的政治见解,终于被汤所重用。
8、“傅说”句:傅说乃商代武丁的名臣,在未遇武丁时,是一个奴隶,在傅岩筑墙服役。匿:隐没。傅险:即傅岩(在今山西省丰陵县东)。
9、吕尚:吕尚即姜子牙,相传他在70岁时,曾在棘津以屠牛和卖饭谋生。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乡下的人有这样的话:“谁知道什么仁义不仁义,凡是给我好处的人,便是有道德的人。”因此,伯夷认为侍奉周朝是可耻的,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但周文王、周武王的声誉,并没有因此而降低;盗跖、庄跻残暴无忌,他们的党徒却没完没了地称颂他们的义气。由此看来,庄子所说的:“偷衣钩的人要杀头,窃国的人却做了王侯;王侯的门庭之内,总有仁义存在。”此话一点不假。)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如今拘泥于教条的那些学者,死抱着那一点点仁义,长久地在世上孤立,还不如降低论调,接近世俗,与世俗共浮沉去猎取功名呢!那些平民出身的游侠,很重视获取和给予的原则,并且恪守诺言,义气传颂千里,为义而死,不顾世人的议论。这正是他们的长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豪杰、特殊人物吗?如果把乡间的游侠与季次、原宪等比较地位、衡量能力,看他们对当时社会的贡献,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总之,从办事到见功效,说话守信用来看,游侠的义气又怎么能缺少呢!)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其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古代民间的游侠,已经不得而知了。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人,都因为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卿相的地位以及封地的丰厚财产,招揽天下贤能之士,在诸侯中名声显赫,这不能说不是贤能的人。这就如同顺风呼喊,声音本身并没有加快,是风势激荡罢了。至于像乡里的游侠,修养品德,砥砺名节,扬名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才是很难的啊!然而,儒家、墨家都排斥游侠,不记载他们的事迹。秦朝以前,民间的游侠,均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据我所知,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时的法网,然而他们个人的品德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们的名不是虚传,士人也不是凭空依附他们。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人和豪强互相狼狈为奸,依仗钱财,奴役穷人,依仗势力侵害欺凌那些势孤力弱的人,纵情取乐,游侠们也是颇为憎恨他们的。我感到痛心的是世俗不了解游侠的心意,却随便将朱家、郭解等人与那些豪强横暴之徒混为一谈,并加以讥笑。)
10、延陵: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
11、孟尝:即孟尝君,齐国贵族田文。
12、春申:即春申君,楚国考烈王的相国黄歇。
13、平原:即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
14、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
15、砥:磨炼。
16、排摈:排斥、摈弃。
17、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18、朋党:由于共同利益而结伙。比周: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选自《史记》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韩非子说:“儒者利用文献来扰乱国家的法度,而游侠使用暴力来违犯国家的禁令。”这两种人都曾受到讥评,然而儒者还是多受到世人的称道。至于那些用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等高官的人,辅佐当世的君主,其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上了,本来就不必多说什么。至于像季次、原宪二人,均为民间百姓,他们一心读书,具有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的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而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终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蓬室之中,就连布衣粗食也得不到满足。他们逝世已有四百余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依然不断地纪念他们。现在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合乎当时的国家法令,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办事求结果,答应人家的事一定兑现,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做到了使危难的人获生,施暴的人丧命,却从来不夸耀自己的本领。以称道自己对他人的恩德为耻。为此,他们也有值得称颂的地方。)
1、韩子: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下文引自《韩非子·五蠹》。
2、《春秋》:这里泛指史书。
3、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4、独行君子:指独守个人节操,而不随波逐流之人。
5、已诺必诚: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况且急事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舜曾被困于井底粮仓,伊尹曾背着鼎锅和砧板当过厨师,傅说也曾隐没在傅险筑墙,吕尚也曾受困于棘津,管仲亦曾遭到囚禁,百里奚曾经喂过牛,孔子曾在匡地受惊吓,并遭到陈、蔡两国发兵围困而饿得面带菜色。这些人均为儒者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还遭到如此的灾难,何况那些仅有中等才能而处在乱世末期的人呢?他们所遭受的灾祸又如何能说得完呢!)
6、虞舜窘于井廪:指虞舜为其父瞽叟和其弟象所迫害,他们让舜修米仓,企图把舜烧死;此后又让舜挖井,两人填井陷害舜,然而舜均逃脱了。
7、“伊尹”句:伊尹乃商汤的旧臣,据传说最初伊尹为了接近汤,曾到汤的妻子有莘氏家里当奴仆,后又以“媵臣”的身份,背着做饭的锅和砧板见汤,用做菜的道理阐释他的政治见解,终于被汤所重用。
8、“傅说”句:傅说乃商代武丁的名臣,在未遇武丁时,是一个奴隶,在傅岩筑墙服役。匿:隐没。傅险:即傅岩(在今山西省丰陵县东)。
9、吕尚:吕尚即姜子牙,相传他在70岁时,曾在棘津以屠牛和卖饭谋生。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乡下的人有这样的话:“谁知道什么仁义不仁义,凡是给我好处的人,便是有道德的人。”因此,伯夷认为侍奉周朝是可耻的,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但周文王、周武王的声誉,并没有因此而降低;盗跖、庄跻残暴无忌,他们的党徒却没完没了地称颂他们的义气。由此看来,庄子所说的:“偷衣钩的人要杀头,窃国的人却做了王侯;王侯的门庭之内,总有仁义存在。”此话一点不假。)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如今拘泥于教条的那些学者,死抱着那一点点仁义,长久地在世上孤立,还不如降低论调,接近世俗,与世俗共浮沉去猎取功名呢!那些平民出身的游侠,很重视获取和给予的原则,并且恪守诺言,义气传颂千里,为义而死,不顾世人的议论。这正是他们的长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豪杰、特殊人物吗?如果把乡间的游侠与季次、原宪等比较地位、衡量能力,看他们对当时社会的贡献,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总之,从办事到见功效,说话守信用来看,游侠的义气又怎么能缺少呢!)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其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古代民间的游侠,已经不得而知了。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人,都因为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卿相的地位以及封地的丰厚财产,招揽天下贤能之士,在诸侯中名声显赫,这不能说不是贤能的人。这就如同顺风呼喊,声音本身并没有加快,是风势激荡罢了。至于像乡里的游侠,修养品德,砥砺名节,扬名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才是很难的啊!然而,儒家、墨家都排斥游侠,不记载他们的事迹。秦朝以前,民间的游侠,均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据我所知,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时的法网,然而他们个人的品德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们的名不是虚传,士人也不是凭空依附他们。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人和豪强互相狼狈为奸,依仗钱财,奴役穷人,依仗势力侵害欺凌那些势孤力弱的人,纵情取乐,游侠们也是颇为憎恨他们的。我感到痛心的是世俗不了解游侠的心意,却随便将朱家、郭解等人与那些豪强横暴之徒混为一谈,并加以讥笑。)
10、延陵: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
11、孟尝:即孟尝君,齐国贵族田文。
12、春申:即春申君,楚国考烈王的相国黄歇。
13、平原:即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
14、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
15、砥:磨炼。
16、排摈:排斥、摈弃。
17、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18、朋党:由于共同利益而结伙。比周: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回复: 古文观止 作者:吴乘权、吴调侯(清)
滑稽列传
选自《史记》
孔子曰:“六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太史公说:“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难道不伟大么!言谈话语如果能微妙而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1、六艺:即六经,指《礼》、《乐》、《书》、《诗》、《易》、《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②节人:指节制、规范人的言行。
③发和:促进和谐。
④道事:指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
⑤神化:窥探神奇变化。
⑥义:正义。
⑦恢恢:广阔无垠。
⑧谈言微中:谈话微妙而切中事理。
⑨解纷:解除纠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①赘婿:入赘于女家的女婿。
②数:屡次。
③喜隐:喜欢说隐语,隐语即谜语。
④沉湎:指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治:不问政事。
⑤并侵:都来侵犯。
⑥说之以隐:用隐语来游说齐威王。说,劝说,说服。
⑦蜚(fēi):同“飞”。
⑧县令长: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人口不及万户的县,称长。
⑨奋兵:举兵。
⑩振:通“震”。
(11)《田完世家》:即《田敬仲完世家》,在卷四十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穰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榖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又夜引兵而去。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①威王八年:前371年。
②加齐:侵犯齐境。加:陵压、覆盖。
③之:往、到。
④赍(jī,基):携带。⑤驷:古代同一辆车驾四匹马叫一驷。
⑥冠缨索绝:结缚帽子的带子尽都迸断。缨:系帽用的带子。索:尽。绝:断。
⑦傍:通“旁”。禳田者:祈祷田神的人。禳,古代以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
⑧豚蹄:猪蹄
⑨瓯窭满篝: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瓯窭,犹杯窭,形容高地狭小之处。篝:竹笼。
⑩污邪:低洼田地。
(11)蕃熟:茂盛丰熟。
(12)穰穰:丰盛、众多的样子。
(13)狭:少。奢:多。
(14)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5)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礼器。
(16)赵王:指赵成侯赵仲。
(17)革车:裹有皮革的重战车。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於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籍,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①说:同“悦”。喜欢、高兴。
②恶:如何、怎么。
③径:直,就。
④严客:尊客。严:尊严,敬重。
⑤帣韝(juǎngōu):卷着袖子。帣:约束袖子。韝:臂套。鞠(jū):弯腰跪着。跽(jì),即长跪,挺直上身,双膝着地。
⑥余沥:残酒。
⑦奉:捧。觞:盛酒器。
⑧卒然:突然。卒,通“猝”。
⑨道故:话旧,追述往事。
⑩私情相语:彼此倾吐心里的话。
(11)若乃:至于。州闾:乡里。
(12)行酒:依次饮酒。稽留:延长,停留。
(13)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共十二个棋子,黑、白各六,两人对博每人各六棋,故名。投壶:古代宴会的游戏,宾主依次往一种特制壶投矢,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14)曹:侪辈。这里犹伙伴。
(15)眙:直视,瞪着眼。
(16)堕珥:掉在地上的耳环。
(17)遗簪:丢失的发簪。
(18)窃:暗自,私下。
(19)参(sān,三):犹“三”。
(20)阑:尽。
(21)合尊:把残余的酒并为一樽。尊,即樽,酒器。促坐:挤在一起坐。
(22)履舄(xì)交错:这里指男女的鞋子错杂地放在一起。履:鞋子。舄:木屐。
(23)狼藉:杂乱无章。
(24)罗襦:薄罗的短衣或短袄。
(25)芗泽:浓浓的香气。芗,同“香”。
(26)讽谏:用婉言隐语来劝诫别人。
(27)诸侯主客:接待各诸侯国宾客的交际官。
(28)尝:通“常”。
选自《史记》
孔子曰:“六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太史公说:“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难道不伟大么!言谈话语如果能微妙而切中事理,也是能排解不少纷扰的。”)
1、六艺:即六经,指《礼》、《乐》、《书》、《诗》、《易》、《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②节人:指节制、规范人的言行。
③发和:促进和谐。
④道事:指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
⑤神化:窥探神奇变化。
⑥义:正义。
⑦恢恢:广阔无垠。
⑧谈言微中:谈话微妙而切中事理。
⑨解纷:解除纠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①赘婿:入赘于女家的女婿。
②数:屡次。
③喜隐:喜欢说隐语,隐语即谜语。
④沉湎:指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治:不问政事。
⑤并侵:都来侵犯。
⑥说之以隐:用隐语来游说齐威王。说,劝说,说服。
⑦蜚(fēi):同“飞”。
⑧县令长: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人口不及万户的县,称长。
⑨奋兵:举兵。
⑩振:通“震”。
(11)《田完世家》:即《田敬仲完世家》,在卷四十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穰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榖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又夜引兵而去。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①威王八年:前371年。
②加齐:侵犯齐境。加:陵压、覆盖。
③之:往、到。
④赍(jī,基):携带。⑤驷:古代同一辆车驾四匹马叫一驷。
⑥冠缨索绝:结缚帽子的带子尽都迸断。缨:系帽用的带子。索:尽。绝:断。
⑦傍:通“旁”。禳田者:祈祷田神的人。禳,古代以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
⑧豚蹄:猪蹄
⑨瓯窭满篝: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瓯窭,犹杯窭,形容高地狭小之处。篝:竹笼。
⑩污邪:低洼田地。
(11)蕃熟:茂盛丰熟。
(12)穰穰:丰盛、众多的样子。
(13)狭:少。奢:多。
(14)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5)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礼器。
(16)赵王:指赵成侯赵仲。
(17)革车:裹有皮革的重战车。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於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籍,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情事,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环,背后有丢掉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①说:同“悦”。喜欢、高兴。
②恶:如何、怎么。
③径:直,就。
④严客:尊客。严:尊严,敬重。
⑤帣韝(juǎngōu):卷着袖子。帣:约束袖子。韝:臂套。鞠(jū):弯腰跪着。跽(jì),即长跪,挺直上身,双膝着地。
⑥余沥:残酒。
⑦奉:捧。觞:盛酒器。
⑧卒然:突然。卒,通“猝”。
⑨道故:话旧,追述往事。
⑩私情相语:彼此倾吐心里的话。
(11)若乃:至于。州闾:乡里。
(12)行酒:依次饮酒。稽留:延长,停留。
(13)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共十二个棋子,黑、白各六,两人对博每人各六棋,故名。投壶:古代宴会的游戏,宾主依次往一种特制壶投矢,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14)曹:侪辈。这里犹伙伴。
(15)眙:直视,瞪着眼。
(16)堕珥:掉在地上的耳环。
(17)遗簪:丢失的发簪。
(18)窃:暗自,私下。
(19)参(sān,三):犹“三”。
(20)阑:尽。
(21)合尊:把残余的酒并为一樽。尊,即樽,酒器。促坐:挤在一起坐。
(22)履舄(xì)交错:这里指男女的鞋子错杂地放在一起。履:鞋子。舄:木屐。
(23)狼藉:杂乱无章。
(24)罗襦:薄罗的短衣或短袄。
(25)芗泽:浓浓的香气。芗,同“香”。
(26)讽谏:用婉言隐语来劝诫别人。
(27)诸侯主客:接待各诸侯国宾客的交际官。
(28)尝:通“常”。
mylingo- 帖子数 : 353
注册日期 : 13-08-0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